历史上好多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对创业建立王朝期间的功臣痛下杀手,如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史书上都有杀戮功臣的不良记录;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杀功臣,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
在封建王朝立国初期,“功高震主”是绕不过的坎,唐朝也未能幸免。不过对开国皇帝李渊来说,能够“震”自己以及太子的,偏偏是自己的二儿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功臣逆袭夺位的经典案例。
不过,其实李世民才是大唐的实质开国者,他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甚至没有夺取他们的权力,确实难得一见,这其中既有人的原因,更有制度的力量。
李世民个人能力太强
与其他大部分帝王不同,李世民在即位前,是唐王朝的头号将领。李氏的最强劲敌人: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都是李世民亲自带军消灭的;大唐最顶级的文臣武将,绝大部分都是跟随他作战的秦王府老部下。
从综合能力来讲,纵观整个唐朝,没人是李世民的对手;如果仅从领军打仗能力而言,可能只有李靖能与其掰掰手腕,但后者在政治方面几乎毫无野心。史书记载,与在临阵对敌时的计谋层出不穷相反,李靖在朝堂上显得非常木讷,像个哑巴一样,平日里也极少与其他同僚私下结交。当然了,这是李靖避免树大招风而刻意采取的生存策略。
此外,在李渊还在位时,从天策府的设立、《秦王破阵乐》的流行,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军队以及政权中的巨大影响力。面对这样全能而功高劳苦的帝王,手下任何人想要搞出点小动作都是比较难的。对此,李世民有自信的底气,所以压根没必要“狡兔死、走狗烹”。
府兵制,消除了拥兵自重的隐患
啥叫府兵制?通俗点说。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立兵府,百姓平日里耕种,农闲时训练。兵府的军官只有负责训练的责任,没有私自发兵权力。待在朝廷里的将领,在平时更没有跟士兵长期接触的机会。
当需要打仗时,皇帝指定某位将领作为行军总管,根据实际情况征发一定数量的兵府出征。打完仗后(初唐时,唐军打仗几乎常胜),队伍很快解散,将领回朝交任务,士兵回乡继续耕种。任你武将本领再强,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纠集足够的队伍跟着自己搞事情。
此外,李世民时期,府兵制还有两个特点,进一步强化了中央的实力:
一是在全国的兵府中,统治中心关中地区占了最大比重,确保朝廷随时能应对来自各方的威胁。
其二,每个月轮换一批府兵进京宿卫,既使皇帝手边随时有兵,又避免人员固定化带来的拉帮结派风险。
唐朝持续对外用兵,功臣才华得以施展
唐朝之所以独一无二,就在于它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军事方面,唐朝的尚武之风引领战国之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初唐时期,更是几乎常年对外主动用兵。
李世民在位时,先后主动出击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昌国、高句丽、吐蕃等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这一国策有两个重大意义:
一是将外敌消灭于萌芽之中,拓宽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间;
其二,让功臣们一直有事干。所谓无事生非,那些在打天下时才华横溢的文臣武将,可能并不适合治天下。但由于他们的功劳与威望,对皇权有一定的分散作用,所以在一些开国之君眼中,闲下来的这一波人就成了自己统治的威胁。而贞观年间唐朝的持续对外作战,客观上为打天下的功臣们提供了继续施展才能的舞台。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任人以才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所谓师出有名,古时的臣子若想造反,除了得有足够的实力,还必须要有充分的诱因或理由,即使居心叵测如安禄山,也得趁唐朝重外轻内、奸臣当道、忠臣被排斥的机会,还要打出“铲除祸国殃民的杨国忠”的合理旗号。
此外,人不患寡而患不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要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也不可忽视,帝王是否分赏公平,能否任人以才、杜绝被个人喜好影响,涉及到每一位功臣的切身利害关系,因此成为影响君臣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君臣关系中,不能仅对臣下严苛要求,君主本身的责任更大。
而李世民在这方面,堪称帝王的楷模。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秦王府的文臣武将来源广泛,曾经敌对阵营的尉迟敬德更是成了头号亲信;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治天下过程中,原李渊、李建成手下的干将也继续得到了任用,基本未出现过清算现象(也许裴寂除外);甚至来自各少数民族的武将也得到了重用,如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这一切,都源自于李世民的以下用人思维:
人君选贤才以为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也就是说,人君对待臣子要推心置腹,用人不疑。并且人无完人,不能苛求对方尽善尽美,取其所长即可。
看似至高无上的皇帝,其实并不好当,一着不慎,丢掉的可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但那些为了巩固权力就大肆屠杀、架空功臣的帝王,多少反映了其对自身以及制度的不自信。李世民的例外,是建立在其特殊的出身、良好的教育、传奇的阅历形成的综合素质,以及相对科学的制度之上。在人治的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方面能做到他这个程度的帝王,确属凤毛麟角,这就是他被视为千古一帝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