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做了这个电影的解说,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先从《小丑回魂》的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的写作风格说起吧。
作为斯蒂芬·金的书迷,我很喜欢看到这样的反转:
就在媒体因为电影
先从《小丑回魂》的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的写作风格说起吧。
作为斯蒂芬·金的书迷,我很喜欢看到这样的反转:
就在媒体因为电影《黑暗塔》和电视剧《迷雾》的惨败,断言斯蒂芬·金的恐怖王国已经开始崩塌的时候,根据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电影《小丑回魂》(小说原著最新中译本名叫《它》),却成了史上最卖座的恐怖片,目前在全球收获6亿票房,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之中,它同时还创下北美恐怖片票房首映日最高,9月北美票房影视最高等等记录。在IMDB上,将近16万人评分,得分7.8。
一时半会,还看不到电影,就拿出原著重温。原著是1986年在美国出版的,在内地首次翻译出版,是在2000年。那时候,斯蒂芬·金刚刚进入内地。1996年10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凯丽》(也就是《嘉丽》),1997年之后,珠海出版社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连续出版了十几本斯蒂芬·金的书,包括《宠物公墓》《神秘火焰》《厄兆》《黑暗的另一半》《死光》(也就是《它》),等等。我最早看到的斯蒂芬·金,就是珠海出版社的版本。
九十年代的出版物,特别粗糙。在八十年代的出版社,推出了那么多精美的、质朴的、经得起追究的书籍之后,九十年代的出版社,却开始放飞自我,普遍以一种轻浮的姿态做书,先不说书的内容质量怎样,书的物理质量都不过关,就连老牌出版社推出的精装版名著,用纸和印刷都非常差,墨色不均匀,纸张粗糙,能看得见背面的字。
斯蒂芬·金的作品,既然号称是恐怖小说,自然更要包装得粗糙些,封面简单堆积了些怪异恐怖的影像素材,书名一律大红色。几家出版社都互相“借鉴”这种风格,看起来像是统一策划后的产物。
但他的小说,居然经受住了这样的损耗,慢慢赢得了许多我这样的读者,因为他有一种罕见的真挚,这是好的小说家才会有的品质。这种真挚,甚至可以穿过拙劣的翻译,粗糙的纸张,以及不均匀的墨色保存下来。
因为,他的小说并不是单纯的恐怖小说,他所描绘的恐怖,都有现实的支点,例如越战、生态灾难、家暴、校园霸凌、小城镇衰败,是在这种现实问题上衍生出来的恐怖。例如,在《它》里,他就明确点题:主人公的故乡小镇,就是那个魔怪。他的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现实的环境里,当事人有非常鲜明的性格和情感,有经历,有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所以,在黄禄善先生的《美国通俗小说史》里,他被归到“社会恐怖小说”(social horror fiction)门下。
这也是很多根据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电影,能够票房口碑双赢的原因,例如《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危情十日》《伴我同行》《惊鸟》《闪灵》《玉米田的孩子》(这个系列拍了八集),还有《嘉丽》以及一系列翻拍和仿制作品。这些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它把恐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和很多现实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美国人在看这些恐怖片的时候,并不单纯觉得自己是在看虚无缥缈的鬼怪灵异故事,而是在观看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的恐惧,并且通过观看这些恐怖故事,去纾解自己的困惑。
而别的恐怖作家,和恐怖电影,很难做到把恐怖和现实结合,恐怖植根于现实,因此,也很难得到超过恐怖片的拥护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