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会出现“嫡”“庶”之分?“嫡”“庶”之分有多严重?

嫡庶是因为婚姻制度造成的。同一个男人的女人既然有妻妾婢伎之分,自然要以规则来区分尊卑贵贱。
妻的地位
嫡者,妻也。妻者,齐也。
所以,妻是与丈夫地位平齐的管理人。
又所谓,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8 07:54:25

嫡庶是因为婚姻制度造成的。同一个男人的女人既然有妻妾婢伎之分,自然要以规则来区分尊卑贵贱。

妻的地位

嫡者,妻也。妻者,齐也。

所以,妻是与丈夫地位平齐的管理人。

又所谓,家有百口,主事一人。

所以,正妻只能有一位。

因同时可能存在妾、婢、姬、伎,这些女人绝大多数是奴隶身份,自归正妻管理。

依据礼制,原配地位最高,继妻次之。扶正妻最后。也因此,原配年龄最大的儿子,就是嫡长子,是家族宗祧继承人。

因为继妻也是三媒六证的正妻,拥有完全的管家权,所以继妻的儿子也是嫡子。显然,继妻儿子不可能比原配儿子年龄大,所以,继妻儿子的继承权居后。

同样,在正妻儿子存在的情况下,礼法禁止扶妾为妻,男子要么继娶,要么鳏夫。因为妾的儿子可能比妻的儿子年龄大,会对妻的儿子生存与法定地位产生威胁。所以,扶正妻的儿子继承权为最后。

妾的地位

庶,则是所有非妻女子所出。

特殊情况下的奸生子(私生子),大多数时候没有继承权。除非本家绝户,得到验证身份之后被允许继承。

所有非妻的女子,一般都是奴隶身份。所以正常情况下很难享受到权益。

1、妾

正式的妾,需在官媒婆处登记户籍,所以法律意义上的妾是家庭成员,有微博的待遇,独立的房间与丫鬟。

因为国家政权历来控制女子成为妾,所以历代都有法律规定,比如:明代亲王额妾十人,年老无子才能再奏选一次。

卿大夫一妻二妾。官员可以有两妾。

士一妻一妾。具备士的身份,可有一妾。比如秀才可纳妾一人。

匹夫匹妇。庶民不能纳妾。元代,国家政权才允许庶民在年满四十无子条件下纳妾一人。

对非法纳妾,不符合条件纳妾,超纳妾,法律规定大体都一样。笞纳妾者及妾的法定监护人各四十,遣妾归宗,没收彩礼,罚款若干。

2、类妾

正因为富豪不愿意被法律约束,所以玩文字游戏搞出婢姬伎来规避条文。而历代法律基本给予默认,因为这些女子年龄大了会被遣出嫁给家生奴隶,只是延迟而非退出婚姻市场。

婢,就是通房丫头。

姬,就是外购侍妾。

伎,就是家庭女乐。

这些女子,实际从事妾的工作,但完全没有任何保障,甚至妾的微博待遇都没有。

嫡庶的差异

1、男子:

秦汉之前,庶子犹如奴隶,甚至被驱逐出去独自努力,也因此当时余子多成为游侠。更不要说什么分得家产了。

汉代之后逐步建立诸子平权观念。也就是说不分嫡庶,儿子享有理论上的财产同权。明清时期明确私生子享有半权。

但这也是有法律后门的,父亲的财产要剔除族产、与官爵和职务(世袭职务,比如唐代百骑司,明代锦衣卫,清代八旗职务)相关联的府邸、爵田、御赐物等之后的公共财产才是诸子平分,而嫡母嫁妆也是嫡子女独享的。

同样,嫡母在管家过程中转移、隐匿或直接购买祭田都能将应分配公共财产分薄,从而达到少给庶子分配财产的目的。

此外,嫡母还可以用提前分家以奉养生母的理由逼迫庶子放弃财产继承权。

同时,庶子在生活待遇、受教育条件、过后家族资源支持、母族条件,等诸多方面都远不能比得上嫡子,非特殊情况,大多数庶子只能成为家族旁支,就此沉落。

女子:

东晋之前,庶女是悲催的。

不仅不能接受到教育,连单独出嫁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成为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的陪媵,就是作为嫡女拉拢和控制丈夫血脉的工具。比如,齐侯娶于鲁,正妻颜懿姬无子,侄融升姬生太子光。

东晋之后,世家基础动摇,因此改以庶女用于平行与下行联姻,以求控制下层世家。庶女才得到与嫡女的教育同权和一份嫁妆。

但与庶子一样,庶女的嫁妆丰薄,婚姻对象,婚后能否得到娘家资源支持,都远不能与嫡女相比。虽然庶女最终压倒嫡女也很多,但均是丈夫儿子出头的原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