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庶有别,而决定子女嫡庶的就是其母,如果要庶出变成嫡出,那只能是母亲地位改变,没有其他办法。
很多时候俗语都会说“三妻四妾”,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妾可以很多,但妻只能有一
原则上讲是不可以的,但是反过来说很多时候庶出和嫡出的区别并不是很重要。
首先,庶出和嫡出是由母亲在生育的时候的地位决定的。也就是说,这种地位一经确立是不可以改变的。举例来说,母亲一开始是小妾,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庶子。之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是嫡子。这个时候,哥哥的地位反而不如弟弟。
其次,从小妾变成妻子也就是所谓的扶正,在古代并不常见。比如小说红楼梦当中,王熙凤去世之后,贾琏就把王熙凤的陪嫁丫头平儿扶正成为了妻子。但是也应该看到,这是多种原因促成的特殊情况。王熙凤生前只为贾琏生育了一个女儿巧姐没有留下儿子。平儿在贾家败落的时候忍辱负重,努力操持。再加上又得到了长辈的认可。所以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古代社会讲求门当户对,妻子的门户一般和丈夫是相当的。而妾则不同大部分出身并不好,所以自然没有资格成为妻子。因此指望母亲的地位改变,从而改变自身出身的希望本身也不大。
再次,庶出和嫡出的主要地位差异,实际上体现在对社会地位的继承上,但主要体现在和嫡长子的差异上。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欧洲中世纪的很大不同。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社会的继承制度更平等。在中国古代,父亲的社会地位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如果没有嫡子,由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家生子,那么也可以用私生子来继承。如果没有儿子,可以选择过继某个侄子继承。而家产一般是由诸子平分的。换句话说对于妻子生育的其他儿子,在地位继承上和庶出子没有太大的差异。不光是庶出子,就算是私生子,只要得到父亲的认可,也可以参与家产的分配。在唐代的时候,对于私生子还有一定的法律歧视。不过到宋代以后,只要得到父亲认可,私生子的地位与一般儿子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争一个庶出和嫡出的地位对于自身利益影响不大。因为这种社会地位的爵位只在少部分人家才会存在。而这种爵位的继承是严格按照社会规范进行的。母亲的身份在出生以后变更并不会增加继承权。所以这种争议也就没有任何价值。而且在汉代以后,爵位只是一种尊荣,并没有任何实权。清代的时候还袭爵降等的制度,因此数代以后继承爵位所带来的好处也就非常少了。欧洲社会在中世纪的时候推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父亲全部的社会地位和财产。所以当时欧洲贵族家庭次子一般会前往修道院出家。第3第4乃至以后的儿子,一般会在父亲在世的时候就拿一笔钱离开。有的出去经商,有的入赘到其他贵族家族。欧洲人在整个中世纪时不承认私生子的社会地位的。私生子不仅不能继承父亲的社会地位也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古代社会的继承制度还是更人性化一些。
最后,谈一谈嫡出和庶出对于皇位继承的影响。从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来看,除了明代严格的按照嫡长子继承以外,其他王朝采取的都是综合考虑嫡,长,贤三个因素。以清代为例,对于嫡长子并没有特别的重视。入关以后的10个皇帝,只有道光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的。而明代虽然严格,但也出现了朱棣作乱的情况。隋唐时期的杨广和李世民都是废兄而立。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嫡出和庶出对于皇位继承的影响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