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苏联年轻火箭专家科罗廖夫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务,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亚,年仅31岁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转眼变成了挖金矿的苦役犯,卫国战争爆发后,科罗廖
火箭炮在俄罗斯由来已久,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国有火箭生产企业——莫斯科火箭厂。世界上首支专业火箭分队也是俄国人组建的(1827年4月在扎夏德科的领导下组建,配备6部6弹式和12部单弹式火药火箭发射架,下辖官兵363人)。但在后线膛炮出现后,精度差强人意的火箭武器逐渐失宠,火箭部队一度在19世纪末被撤销。
因此,苏联发展火箭武器是有很坚实牢固的基础的。苏联成立后,这类武器的研发又重新开启了。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秘密研制了一款自行火箭炮——搭载在卡车上的武器的正式编号为БМ-13火箭系统。作为一款火力压制武器,火箭炮在抗击纳粹德国侵略者的的卫国战争中大放异彩。
那么这款武器为何被苏联官兵爱称为”喀秋莎“呢?
这与它的生产厂家息息相关。现如今的沃罗涅日挖掘机厂(Воронежский экскаваторный завод)在1931年至1941年时叫做共产国际厂(завод им. Коминтерна,1941—1945年间该厂更名为苏联迫击炮武器人民委员会第723厂, завод № 723 Наркомата миномётного вооружения СССР),从该厂生产线下来的这款武器,被制造工人打上了俄文大写字母К,表示是由共产国际厂出产的。
一台БМ-13火箭弹发射装置的发射架可以一次性投射16枚132毫米M-13火箭弹,相当于16门122毫米火炮的齐射,可想而知一个连(7台)的一次齐射的效果是多么的恐怖。BM-13自行火箭炮
BM-13火箭发射装置使用的132毫米火箭弹
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由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弗廖罗夫大尉指挥的独立实验火箭炮连(全连装备7辆配备BM-13火箭发射装置的NEE-3型战斗车辆)于7月14日,对奥尔沙火车站实施了齐射。这次齐射对进入奥尔沙市的德军第17装甲师造成一定的混乱,这是“喀秋莎”的首次实战。而该连在1个半小时后实施了第二次齐射,火箭弹越过奥尔希察河,将河对岸十数辆德军坦克、汽车和大量集中的步兵瞬间撕成了碎片。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弗廖罗夫大尉
随着战争的爆发,由马特维·伊萨科维奇·布兰特于1938年作词的歌曲《喀秋莎》在整个苏联国土上走红,这首歌曲从前线到后方,从城市到农村,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上广为流传,成为了苏联人民保家卫国和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一个象征。
歌曲《喀秋莎》的作词人马特维·伊萨科维奇·布兰特
当时出于严格保密,基层官兵并不知晓这种神秘武器叫什么。所以,他们将车身上的К与歌曲《喀秋莎》(Катюша)的首写字母К联系到了一起,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器的昵称就这样诞生了。
如有疏漏,还请多多斧正。
我是肥鹅,一个热爱历史的码字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