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答一下。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让无数国人认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谁最厉害,说法不一,我来谈谈我的认识,呵呵,不要吓着您。
纯以结果论,孔明绝对有远见。然而并不是丞相
我来答一下。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让无数国人认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谁最厉害,说法不一,我来谈谈我的认识,呵呵,不要吓着您。
纯以结果论,孔明绝对有远见。然而并不是丞相大人……而是胡昭胡孔明
胡昭,所谓昭就是光明的意思,故而取字“孔明”。曹操老师是乔玄,诸葛亮老师是司马徽,刘备老师是卢植,司马懿老师是此孔明!
在乱世,不投靠任何势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能自保已经很难得了,扒开历史的背后,才发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三国志· 魏书十一》记载了二件事,足以说明胡昭的能力。
(1)颍川胡昭,字孔明,亦养志不仕。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辞袁绍之命,遁还乡里。太祖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闾里敬而爱之。(2)昭善史书,与锺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
袁绍曹操具是一时豪杰,却先后都看上了胡昭,可见此孔明是一个大才。胡昭具体有什么才能,史书记载的较少,但其书法写的特别好,以至于“动见模楷”人人拿来模仿。
然而,胡孔明面对袁绍的召请,却推辞之后遁还乡里,面对曹操的召请,胡昭还是拒绝。胡昭虽然见了曹操,但却对曹操说,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书生,对军国大事也不懂,所以恳请让我回家去吧。曹操也无奈,只能让他回家。
回乡之后,这个孔明先生是“躬耕于陆浑”,诸葛孔明是“躬耕于南阳”,当时牛人都喜欢“躬耕”。不过,和诸葛孔明不一样的是,这个孔明先生还兼职做了一把老师,所以周围百姓都非常尊敬他。
高士传曰: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昭虽有阴德於帝,口终不言,人莫知之。
胡昭名气很大,连司马懿也被吸引了过来。胡昭和司马懿聊过之后,感觉此人非同一般,日后必有一番成就,所以也算是亦师亦友的交往。交往的情况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皇甫谧(mi)的《高士传》中做了记载。
胡昭获悉有人要杀司马懿之后,立马跋山涉水,不畏艰辛的寻找事主周生。胡昭找到了周生之后,一番泣血结诚,让周生倍有面子,最终放弃截杀司马懿的念头。胡昭的一番努力救了司马懿。如果没有这个事情,三国历史结局尚未可知。
从历史上看看,胡昭这个“无名之辈”,不像司马徽、卢植、乔玄那么有名气,却在不动声色之间,就教导出了司马懿,从而埋下了三国最大的变局,改写了中国历史!
至嘉平二年,公车特徵,会卒,年八十九。
公元161年-公元250年,胡孔明就这样在乱世平安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想必也是衣食无忧),如果不是有人考证,谁也不知道三国最大的牛人在这里。
讲在最后的话:
胡昭的人生就是穿越党的理想。当年他看见少年司马懿第一反应是此子前途不可限量。而且刷司马懿好感度刷得杠杠的。
据穿越党讲,穿越来的三国时候,为诸葛的人格吸引,以孔明自居;还要怒刷和司马的好感度,毕竟为了以后活的好点 。知道最后赢的是司马,以致于司马懿都给儿子起名司马师(司马)昭。三国里面,胡昭绝对是第一大赢家。
19.3.21 晚 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