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猛将如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产生了很多厉害的人。就拿谋士来说,有人认为诸葛亮最厉害,也有人认为庞统最厉害,甚至还有认为郭嘉最厉害,正所谓“郭嘉不死,卧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猛将如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产生了很多厉害的人。就拿谋士来说,有人认为诸葛亮最厉害,也有人认为庞统最厉害,甚至还有认为郭嘉最厉害,正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再拿武将来说,有人认为吕布排名第一当之无愧,也有人认为吕布有勇无谋,关羽才是最厉害的,也有人认为赵云之勇,不下于吕布。这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三国中,贾诩是最厉害的人。下面我将根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为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贾诩幼有奇才,曾被氐人抓捕,却机灵自救。
贾诩,字文和,他少年的时候,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名字。当时只有汉阳一个叫阎忠的人,说贾诩有张良和陈平的谋略。后来,贾诩被举为孝廉,不久就因病辞官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贾诩碰到一伙氐人。贾诩同行的人,都被氐人所杀。贾诩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侥幸逃过一命。
贾诩是怎么自救的呢?
贾诩说他是当朝太尉段颎(jiǒng)的外孙,如果他们不杀他的话,日后会给他们一大批金银财宝。原来,段颎长期镇守边疆,在那里很有威望。那群氐人,一听到贾诩是段颎的外孙,就将他给放了。
第二,贾诩洞察时局,有经天纬地之才。
董卓被杀后,他手下的李傕和郭汜等人,立即向王允请降。结果王允认为他们是董卓的帮凶,罪孽深重,不许他们投降,还扬言要将他们擒拿归案。李傕和郭汜商量着,不如赶紧逃回乡里,避免战乱。
贾诩出来说话了:你们如果现在逃回家乡的话,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要了你们的小命。不如率领剩下的士兵,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失败后,再走也不迟。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不得不说,贾诩说得很对。王允不让投降,难道就要逃命吗?以自己的兵力,完全可以诛杀王允,夺回长安。最终也证明贾诩的预料是对的,李傕和郭汜杀死了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把持了朝政。如果他们二人肯听贾诩的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就不可能是曹操了。
值得一提的是,贾诩也懂得把握分寸,有自知之明,他们很快发现了李、郭是庸俗之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于是当即拒绝了他们的封赏,并开始脱离他们的阵营,投靠了南阳的张绣。
贾诩跟随了张绣后,为他出了很多谋略。比如,张绣第一次反叛曹操,就是贾诩给劝的。结果,曹操的长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阵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差点身亡。
后来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大获全胜,张绣被迫逃到了穰城。不过,曹操不会每次都那么幸运。他第三次南征张绣时,就栽了个大跟头。当时,张绣和刘表联合,将曹操困在了穰城。曹操率领手下,拼命才突出了重围。张绣就下令追击曹操,贾诩却说:现在不能追,否则必败。张绣不听,结果战败,灰溜溜地回来了。没想到贾诩这时却说:现在追击曹军,必定大获全胜。张绣感到很疑惑,不过还是听了贾诩的话去做,还真就大胜而归。
张绣回来后,就问贾诩:先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呀?怎么你一开始说不能追,打败了仗后,反而可以追呢?贾诩的解释如下:
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贾诩话的意思很简单,一开始曹操亲自断后,他善于用兵,张绣不是他的对手。曹操胜利后,立即撤兵,一定是因为国内出了问题。这时去追的话,以张绣的勇猛,纵使曹操的手下再厉害,也不是他的对手。
贾诩的这番论述,真是让人佩服不已。
这还不算什么,官渡之战前,贾诩又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绣就说:我已经跟曹操结下了深仇大恨,为什么不投靠实力更强的袁绍,而是投靠曹操呢?
贾诩解释道:袁绍连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还能容得下我们吗?况且其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他的一大优势。其二,曹操实力更弱,他会因为我们的到来,感到高兴。其三,曹操心胸博大,他定会尽释前嫌,善待我们。
后来果如贾诩所言,曹操一见到贾诩,就高兴地说道:让我信义著于天下的人,是你呀。并且封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随后又升任冀州牧;封张绣为杨武将军。
三、贾诩为人谦虚,是很少能够得以善终的曹操谋臣。
有人说过,贾诩或许是三国最聪明的人,他有才华,有谋略,但是从不张扬。曹操手下那么多谋臣,不是英年早逝,就是不得善终。比如郭嘉,早夭;杨修和许攸,死于非命。而贾诩却活到了七十七岁,可谓是寿终正寝。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贾诩洞悉人心,他成为曹操谋臣后,从不恃才傲物,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贾诩呢?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