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打响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有103万之众,那为什么林彪能够投入作战的只有不到70万人呢?因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是个统称,所属部队包括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地方部队两大部分,
野战军始于古罗马时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是公园395年,是一种专门遂行机动作战的部队。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野战军的话题。
在古罗马时代,军队性质大致分为4类:御林军、中央军、边防军、野战军。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军种就是御林军了,它只负责皇家卫戍,核心任务是保卫皇帝的安全。
比如说伊苏利亚御林军,总兵力约为3500人,本质上还是警卫性质的部队,原则上来讲皇宫以外的防务它们是不过问的。
古罗马的中央军不同于国民党的中央军,它不是“嫡系部队”的代名词,性质上更接近于“近卫军”,遂行拱卫首都的任务,特殊情况下会参与地方治安战,但不会投入到对外战争中。
比如说古罗马第一中央军、第二中央军,总兵力分别为22000人、23000人,
边防军遂行边疆、关卡、港口的保卫任务,本质上还是警卫性质的部队,在对外战争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边防军也会被编入野战军编制,或者由野战军节制,比如说第一麦西亚边防军,总兵力为6000人。
下图为现代人复原装扮的古罗马色雷斯野战军,由于野战军是国家主要武装力量,指挥官通常由公爵担任,其它部队指挥官则由爵位略低的伯爵担任。
野战军是古罗马帝国的主要武装力量,是齐装满员的机动部队,平时驻扎于固定驻地,当地方发生叛乱、敌国入侵、对外扩张等中高度烈度战事时,野战军就会奉命调动参战,比如说色雷斯野战军,总兵力为27000人。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野战军”就成为快速机动部队的代名词,野战军的规模通常远远超过警卫性质的其它部队。
比如说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它的编制相当于大军区,总兵力为20万~100万不等,以第四野战军为例,它的前身为东北野战军,总兵力为102万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野战军都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武装力量,它的特点是人员满编、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机动性高,是战争中的主力部队。
“野战”一词原指专门投入到野外战场进行作战的部队,最典型的野战是我国古代的长平之战,双方上百万人在野外厮杀对决,这就是野战军的由来。
随着战争复杂程度的上升,野战军不再进行单纯的野外决战,由于战斗力强悍,城市攻坚战、要地保卫战甚至占领任务都由野战军来完成。
下图为正在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野战军的机动性极高,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
所以我军在结束抗日战争以后,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它党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根据所在地域全部整编为西北、东北、中原、华东四个野战军。
内战全面爆发后,根据《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指示精神,四大野战军的番号改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规模相当于西式的集团军或者苏式方面军。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虽然少不了城市攻坚战,但是城镇化极低的旧中国注定主要战事还是发生在野外,可见我军既不采用西式集团军番号,也不采用苏式方面军番号,更不采用国军“兵团”编制的决策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
解放后我军的主要任务从夺取政权转变为保卫国家,并且做为一个承诺永不称霸的负责任大国,“野战军”的称谓以及编制不再符合实际需求,我军开始学习苏式军区,将军队划分为10个大军区驻防全国各地。
同时为了体现部队不同的性质,我军学习日式部队划分,将部队划分为甲、乙两大类,甲类部队是齐装满员的主力部队,乙类部队是满编缺员的警卫性质部队。
至此“野战军”编制彻底从退出我国历史,被大军区所取代,来到新世纪以后,以驻防地域命名的大军区又改编为战区,即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
所以“野战军”概念逐渐不为人所知是可以理解的,庆幸的是还有一些读者在看完热闹的影视剧以后还会思考这个问题,这对于了解我军军史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下图为正在进行便携式防空导弹实弹射击训练的南部战区空军官兵,虽然叫法不同,但是战区的功能依旧与过去的“野战军”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