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这一句话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直到70年代末期,还管用,从80年代以来,这句话已经没有用了。
为什么70年代以回就有用?现在就没用了?70年代以回,大家都很爱护自然的,
纯属巧合!
佛教中的“世界”和“菩提”不是具体的山川河流,也不是贝叶经的文字,而是心灵的感悟,是刹那间的解脱。
佛教中的“世界”确切地解释应当是时间和空间,比如三千世界,万千世界等。佛教中的“菩提”除了指菩提树以外,通常是指“道”,或者说是“佛心。”
因此,这个“世界”和“菩提”可以理解为由生命特征而衍生出来的灵性,花草树木,皆有灵性,正所谓众生平等。
《西游记》蠕不是有“扫地勿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么?而现在流行的所谓的“放生”正是这种万物有灵在佛教思想中的具体表现。
我们在一些古诗词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区别。
比如欧阳修“酒美春浓花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现在的“世界”相同。
比如释正觉“三千世界出弹指”,这个“世界”便是抽象的时间与空间。
真实的“世界”是比如
鼻微香薰世界,解颜一笑迷人国。——刘克庄
脚踏西郊红世界,才知春意分明。——魏了翁
且访桃源仙世界,伫传梅驿春消息。——李曾伯
佛教的“世界”是比如
众生世界了如幻,影像那涴吾灵台。——释正觉
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李岩
取火燃香世界主,能遍法界唯心办。——黄庭坚
同时,古代高僧有“拈花一笑”的传统,即书上所说的“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按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开悟”,或许是对着花开悟,或许是对着一片树叶开悟,总之若是有缘,再细小的生命也可以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当年王阳明不也是格竹子么?所以,竹子也是世界。
再向前推,仓颉不也是看到飞鸟走兽的痕迹,于是心有所悟发明了文字么?所以,小鸟是世界,林鹿是菩提。
一切可以让我们领悟的事物都是世界,都是菩提。
至少在佛教中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