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在结束基辅合围战后,苏军的南翼防线宣告崩溃,此时德军趁势继续向罗斯托夫和高加索前进,显然会比进攻莫斯科要好很多,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在战略上会出乎苏联最高
显然在结束基辅合围战后,苏军的南翼防线宣告崩溃,此时德军趁势继续向罗斯托夫和高加索前进,显然会比进攻莫斯科要好很多,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在战略上会出乎苏联最高统帅部的预料,德军在东线战场取得的巨大战果很大程度是声东击西的效果,如1941年苏联一直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在莫斯科方向,结果德军突然兵锋直转南翼一举围歼了苏军的西南方面军;1942年也是这样,德军在冬季艰苦的防御中死守那些在莫斯科附近的突出部,这里将是德军再次进攻莫斯科极好的跳板,所以苏联最高统帅部也一直认为德军在1942年的主攻方向还是中路的莫斯科,结果德军选择了在南翼发起大规模进攻,结果以极快的速度攻入了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所以在苏军主力向莫斯科集结之际,德军放弃进攻莫斯科而继续在南翼的攻势,显然会大大出乎苏军的预料,获得重大突破。
其次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这非常有利于苏联军队和作战物资的集结,他们可以非常迅速的加强莫斯科的防御力量。德军在1941年10月份斯摩棱斯克附近围歼了苏军6个集团军,仅被俘就66万人,莫斯科的大门已经打开。然而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斯大林再次让莫斯科的守军达到了120万以上,重新占据数量上的优势。由于莫斯科附近铁路线发达,军队和物资可以直接用火车运往前线,反观德军一方只能用原始的马车来运送物资,连基本的弹药都无法维继。而南方的地区远不如莫斯科那样交通发达,而在东线战场交通补给的作用甚至比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更加重要。
而且从东线战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苏德双方谁也不可能将对方一击击倒,长久的消耗战将是最终的方式,所以切断苏联的石油补给具有重大的意义,愈早愈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意义一点也不比莫斯科要小。不过时间仍旧是德军最大的敌人,对于1941年的德军来说,无论是莫斯科还是斯大林格勒,如果不能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之,那么一定要以保存实力为要,立刻转入防御以度过寒冬,不要再犯莫斯科战役的错误,既损失了精锐部队又未达成任何战略目的,要避免部队的过度消耗,东线的作战要以节省兵力为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