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金瓶梅》是一本奇书,对此你怎么看?

《金瓶梅》确实是一本奇书,里面有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如官商勾结、买官卖官、滥用职权、买凶夺产、杀人抢妻等等,通过这些事情的描述,让我们对当时的一些官场规则、社会矛盾、市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8 07:20:32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史上,《金瓶梅》是一部相当独特的作品,当四大奇书中的《三国》、《水浒》、《西游》变身为四大名著后,奇书的名目中,就只剩下了一部孤零零的《金瓶梅》。这是因为,它背负着“禁书”和“淫书”的名头,所以逐渐被挤出名著的书单。然而,这本书真正定位,就是一部奇书,四大奇书中只剩下它,并不是它容华渐失的没落,而是鲁殿灵光般的孑存。

直到如今,普通人一提起《金瓶梅》,脸上往往浮起坏坏的微笑,网络上的搞笑图片,也往往以“发奋苦读《金瓶梅》”作为一大主题。其实,《金瓶梅》之奇,并不在于它其中的“十八禁”情节,在连《笑府》之类的书中都充斥着色情笑话的明代,《金瓶梅》其实并不算太出格。全书100万字,其中性描写只有3万字左右,这就像是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有三分钟的性爱镜头,应该不归于成人影片,而属于类似《色戒》之类的文艺片吧。

《金瓶梅》之独特,就在于它对世俗社会及人性弱点的真实刻画。很多的小说传奇,写的都是远离现实的东西,是人们期望和想象中的事物。离现实社会、日常生活和大众人性距离太过遥远,像《三国演义》写图王霸业,是夸张了的英雄豪杰;《水浒传》写替天行道,是传奇化的江湖好汉;《西游记》写大闹天宫,是想象中的仙魔鬼怪;《红楼梦》写富贵温柔,是王侯第宅的公子小姐……就连充满着市井烟火气的《三言二拍》,其中也不脱神怪传奇、公子佳人、话本公案的路子,也没有像《金瓶梅》这样,是一幅真实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较之《红楼梦》,《金瓶梅》更称得上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红楼梦》中的“镜子”,只照到宁荣二府和大观园,聚焦在公子小姐的吟风弄月上,写的是琴棋书画,诗词风雅;而《金瓶梅》却聚集在平凡的市井人物,写的是柴米油盐,酒色财气。如果用社会学的大样本来统计的话,贾宝玉之类的人,数量可能只占十万分之一甚至更少,而西门庆这样的人却有千千万万,当年的富商、乡绅、庸吏之辈,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模版,直到今天,很多人的身上也残存着他的影子。

而且,书中有八百多位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那些在其他的小说或戏剧之中只作为配角和背景的平庸之辈,那些奸商俗吏、贪官恶仆、三姑六婆、帮闲娼妓,他们的渴望、追逐、担忧、惆怅、执拗和贪婪,他们沉溺于酒精的麻醉和肉体感官带来的刺激,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庸低俗颓废,却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普遍。这才是传统中国时真正的市井生活,是四大名著中看不到的生活,这甚至是连《三言二拍》中也描绘不出的角落,但在《金瓶梅》一书中,却是犀燃烛照,纤毫毕现。

正如清代张竹坡所说:“《金瓶梅》写奸夫淫妇,贪官恶仆,帮闲娼妓,皆其通身力量,通身解脱,通身智慧,呕心呕血,写出异样妙文也。今只因自己目无双珠,遂悉令世间将此妙文目为淫书,置之高阁,使前人呕心呕血做这妙文乃为俗人所掩,尽付流水,是谓人误《金瓶梅》。”

时光过去了几百年,不知有多少西门庆这样的暴发户一代代地生存在这个世间,他们贪婪、淫逸、奸诈、堕落,都在一遍遍地重复体现,当然,正像书中所写:“到了那结束时,一件也用不着。随着你举鼎荡舟的神力,到头来少不得骨软筋麻;由着你铜山金谷的奢华,正好时却又要冰消雪散。假饶你闭月羞花的容貌,一到了垂眉落眼,人皆掩鼻而过之……”

一般的文艺作品,多是正邪分明,好人仁德威武,坏人五毒俱全,光环聚集在英雄美人、才士侠客,很少用深刻犀利的笔写出人性中的普遍弱点,其实大多数的人,都不完美,都没有定力和能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贪婪、淫逸、平庸、低俗的种子像细菌一样无时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角落,随时侵入我们的社会肌体,弥漫成一场场的思想瘟疫。

主张人性本恶论的荀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和俗恶性,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却无法回避的。人们常说《金瓶梅》一书揭露的是社会中的丑恶,而我觉得,如果以上帝视角、悲悯之心来看时,这本书所刻画的,更多的是人性之中的弱点,是世情的一种浅薄和庸俗。

其实对人性弱点的审视,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视人性中的俗恶,往往会造成很多的不良后果。像声名狼藉的王莽改制,其实所施的政策在理论都是可行的,如田地收归国有,重要物资专营等等,本意都是惠民安天下的,但他却忽视了人性中的俗恶的基因,各级贪官、俗吏、奸商之辈:“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愈病”。最终导致新朝的崩溃和灭亡。类似的历史教训还有很多,普通民众的自私、懒惰、麻木、愚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阻尼系数,甚至会将改变大时代的运行轨迹。任何对人性估计过高的政策,都会付出代价,任何对人性中这些平庸低俗进行激进式的改造,也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造成另一种社会灾难。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都在重复着《金瓶梅》中的故事。书中的人物性格和举止,并非只是“明朝那些事儿”,也不是空前绝后的孤本。人们总是喜欢看一些离奇古怪的事物,喜欢体现自己的憧憬和幻想,而《金瓶梅》中的故事却把这一切全都颠覆了。

人性的变化,社会关系的改变,总是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金瓶梅》中所呈现的人性的俗恶,并未像天花一样灭绝,还在某些角落里生存,仍然有机会一遍遍地重演,在历史的模板中一遍遍地复制、粘贴出来。当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经历过许多后,我们往往会重新审视自己,懂得柔嫩的肌肤不如粗糙的鳞甲更有用,懂得内心强大到混蛋的程度比什么都重要。当无可奈何地发现自己变成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时,读《金瓶梅》一书时会心生畏惧和悲悯,而不是冲动和好奇。明代点评者东吴弄珠客说过:“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也。”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观音大士见尘世欲根深重,化为美色之女,投身妓馆,一般接客。凡王孙公子见其容貌,无不倾倒。一与之交接,欲心顿淡。后来无疾而死,里人买棺埋葬。有胡僧见其冢墓,说道:‘此非娼妓,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来度世上淫欲之辈归于正道。如若不信,破土观之,其形骸必有奇异。’里人果然不信,忙斸土破棺,见骨节联络,交锁不断,色如黄金,方始惊异。因就冢立庙,名为黄金锁子骨菩萨。”

《金瓶梅》一书大概也是有这样的效用,可以设想,如果这本书中没有了色情的桥段,那是不是还有人广泛地传播这本书?正如上面的故事,可悲可悯的是,即使是菩萨下凡,也要靠美色和黄金来昭喻这些世间的群氓,最高尚的教化却还是不得不依靠低级的趣味来引导,这不能不令人叹息。

所以说,这本《金瓶梅》,不仅是一面风月宝鉴,它简直像传说中能照彻人们肝胆的巨大秦镜!在这里,能让我们审视到自己心中那些藏污纳垢的角落。扪心自问、深入解剖、一一对照后,不禁冷汗涔涔,心生畏惧。由于极端写实所带来的真实震憾,往往是我们不愿意直面的。而真正在更高层次上来俯瞰这一切后,就会觉得:世上这些可怜的人儿,在财色物欲的漩涡中挣扎,有起有伏,悲欣交集,无何奈何,最后都被时光和命运吞没……于是会心生悲悯,似有所悟。

这就是真正的“金瓶壸奥”,也是这本旷世奇书中所蕴含的最值得发掘的不朽价值。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