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动辄上千章的网络小说是种什么体验?

根不可能着,也没有时间去看!传统的小说里,超过十万字就算长篇。而网络小说里,基本上没有一百万字作品的作者(尤其是男频),都不能说算是一名合格的网络小说作者。
最近四川省网络作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7 22:47:14

传统的小说里,超过十万字就算长篇。而网络小说里,基本上没有一百万字作品的作者(尤其是男频),都不能说算是一名合格的网络小说作者。

最近四川省网络作协又开始招收新会员,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要求之一是:完本作品不少于三部,或单篇为完结作品不少于100万字!

常见的章节是一章两千字到三千字,一千章就是两百万到三百万字。

我自己是从2012年开始写的网络小说,到今年,虚算十年了。我不知道总共创作的字数有没有到一千万字,可能加上杂七杂八的文章,传统类型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作品,应该有千万字以上了。

因为看到这个回答下面,好像大部分都是以阅读传统小说为主的读者们。所以他们对于网络小说这种动辄上千章是觉得不太理解也不太喜欢的。

就我个人来说,最多的时候,一天最多可以看大概四十多万字,一千章,也就一周不到就能看完。

是什么体验?其实就是沉浸在故事中,觉得非常吸引自己,但是当看完以后,好像又没太多的余韵,只有一点点回味和感慨,然后便想去找下一本。

所以有人定义网文是“快餐”,倒也确实是非常贴切。

作为一名即创作网络小说,也写传统小说的作者,最近也正好在弄一篇有关网络小说和传统小说区别的评述类文章在投稿,所以也恰好想在这里略谈一下这个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文”以载道,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与政治息息相关。其中关联最深的,是“诗”,儒家六经,“诗”也被纳入其中。

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是出自《论语》为政篇的一句话,简单点解释,就是说《诗经》中的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虑无有杂染,是十分真诚的,可以陶冶心灵,佐君子修身之用。

古人还特意为几种艺术形式做出了一个总结: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后来汉朝,六经的地位被无限拔高,汉朝经学说:

“六经者,皆天神言语,所以告教王者”

就是说当时认为,六经都是上天流布,经孔子这位大圣人的手整理出世,删编而成。留下的都是精华,都是具有帮助王者治理天下的作用。

大约在秦朝末年,汉朝初年时候,有一位研究诗经的儒生叫毛亨的,他与之后一位叫毛苌(毛姓的祖先之一,包括湖南湘潭韶山的毛姓一支,据考证也是其后人)的共同为《诗经》做注,写出了《毛诗》。这个版本也是今天流传的通行本《诗经》。

再后来,大儒郑玄进一步做笺。直到唐朝,孔颖达为五经编集注解(如果把五经比作古代教科书,那么这个就是官方的教辅材料)作《毛诗正义》一书,奠定了官方注解《诗经》的一个脉络。

注解中,很多内容都与政治息息相关,例如今天有一篇中学必修篇目的《关雎》也就是几乎人所共知的那一句诗的出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们今天看来,包括今天语文教材的解释里,这首诗都是一首很纯粹的情诗。他是中国远古时候的一位不知名男子,出于对女子追求的本性,辗转反侧所作的一首抒发纯洁男女爱慕之情的诗篇。

但是这首诗的地位本身也极特殊,《关雎》是《诗经》之首,也就是《诗经》的第一篇,因为《诗经》本来就是孔子集结夏商周三代时候的诗篇而成,所以这一篇《关雎》出现的时间应该非常早,甚至有些学者将其视为中国文学现行可查最早的作品。

所以,谈及中国文学史,《关雎》是开端,我这里讲小说,也先谈了《关雎》。

上述的解释,本身没什么问题。也是现代的主流,可是在汉朝时候的古人不这么看,毛亨与毛苌的《毛诗》中,认为这篇是隐喻“后”德的一篇诗文。“后”就是皇后,君子也特指了“天子之妃曰后”。郑玄和孔颖达的注解中,进一步解释。

《关雎》,后妃之德也”。○正义曰:诸序皆一篇之义,但《诗》理深广,此为篇端,故以《诗》之大纲并举於此。今分为十五节,当节自解次第,於此不复烦文。作《关雎》诗者,言后妃之德也。

具体不延伸了,再讲下去,怕是一篇《关雎》都能谈几千字出来。

总的来说,古人看来《诗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可以辅助君子修身,是具有政治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所以为何在唐朝时,写诗写得好的人可以做官?因为诗可表志,诗好的人,其志高,其思虑纯洁。

而“小说”就不同了,小说在古人看来,是末流的。

《庄子》里是第一次出现“小说”这个词的。

《庄子》里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钓了一条大鱼。为了钓这条大鱼,他用了数年准备,才得以一朝成功。世人则不同,多数满足于眼前轻易可得的小收获,用的鱼竿都很细,绳子也很细,如何能钓大鱼呢?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所以“小说”一词最初是与“大道”相对立的,表述的是不成气候,仅局限于眼前之物。

到了汉朝,这个概念略有改变,《汉书》说: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稗”官源于稗草,是一种路边随处可见的杂草,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小”不起眼,百官中不起眼的小官,另一个就是杂。因为是小官,所以他收集民间交口相传的言辞,将其集结成文,上承给君王。

可是虽然小,班固看来,也是不可或缺的。考证详实的正史,有时也需要民间的声音去补充,去完善,如果完全忽略,反倒是不完满的。

因为“小说”是道听途说之语,所以最初虽然不要求太严谨,可总还是要求其来有自,不能是完全的空穴来风。

发展到隋唐时期,小说家们便不满足于还要“道听途说”,干脆自己创作,于是愈发天马行空,并且也是在此时,将一些社会现象,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通过小说隐晦的表达出来。

事实上,在古人看来,《庄子》这样以寓言的形式来阐述其思想的文章,也可视作“小说”的一种。

于是在中国古代,“小说”就有了两个作用,一者是“文人传记”有些上不得台面,或者不好说出口,不好记录进入正史的东西,便以小说、杂谈的方式记录下来。再者,便是文人的寓言,借“小说”以隐喻或传达一些思想给其他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实际上,这两个作用直到今天的小说,也大致是这样的含义。传统的小说一般是完整的创作完之后,然后刊发,其重点是传达作者的思想,借种种巧妙的构思让人从小说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经常会看到,说某某小说批判了某某,又或者记录了某一个时期的社会环境等等。

因为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传统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单方面的输出,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相关的社会环境,接触的人等内容,通过自己的创作再表达出来,展现给读者看。

可以说,读小说就是读作者的心思,而不论小说怎么写,写的其实也是作者对人、对世界的看法。

一篇小说出版或发表的时候,已经完全成文。发表前,作者不知道读者会怎么看自己的作品,读者看到作者的小说之后,作者也不会再修改了,一切已成定局。同时这也要求传统的小说要尽量精炼,构造完整,节奏恰当适中,如此才能是一部佳品。

读者领略作者的思想时,也会反复揣摩,只有仔细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最精彩的地方。

而网络小说不同,网络小说从出现开始,就可以随时接受读者的信息反映。他是一种双向的内容交流。你写的小说读者喜欢就会看,不喜欢马上就关。作者完全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修改,不断地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潜移默化的会去迎合读者的口味。

用今天的话说,网络小说会迎合市场的风向,思想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市场的需求。相比起传统小说,更像一种商品。

“快速、可口、合乎市场规律”三者是网络小说必须要有的要素。

所以从一开始,“网文”和“传统小说”的立足点就是不同的,而网文也确实是适应现代社会互联网的产物,毕竟在过去,不具备这种即时交流和反馈的机制与能力。

……因有事,本文未完待续,后续有时间会继续完善本文,敬请关注!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