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别无选择。
首先,汉是“楚皮秦骨”,按照楚国的继承习惯,承继大宗的顺序只能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既不嫡也不长的刘如意要想继位实在是异想天开;秦国历史上倒是有过多次非嫡
他别无选择。
首先,汉是“楚皮秦骨”,按照楚国的继承习惯,承继大宗的顺序只能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既不嫡也不长的刘如意要想继位实在是异想天开;秦国历史上倒是有过多次非嫡长子继位的先例,无如废扶苏而立胡亥的翻车之鉴就在目前,刘邦再怎么任性也不能不盘算盘算。
其次,刘邦并不糊涂,他喜爱刘如意一方面是因为戚夫人受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如意各方面都像热衷市井游戏的少年刘邦,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而刘盈则被师傅们训导得过于文弱、过于一本正经了。但他心里并非不知道刘盈这样的才更像个嗣皇帝,只是感情上过不了这个坎罢了,但他最终其实已经过了这个坎,因为他也知道家业终究不能靠一个市井无赖来守着(原本一无所有要混个家业才需要一点点无赖的)。
第三,吕后及其家族和刘邦同时起兵,根基深厚,在吕氏尚未表现出要攘夺帝系的情况下丰沛功臣其实几乎都站在吕氏母子一边,不能以吕后死后这些人的态度去反推刘邦选择嗣子时他们的态度,陈平、周勃是导致吕氏族灭的两个最关键人物,但正是这两个人宁可冒得罪刘邦本人的风险也故意“打折”执行其杀死樊哙的命令,而是把他逮捕送到长安去,樊哙是谁?是吕后的妹夫……刘邦杀功臣和朱元璋不同,后者是“泛杀”,到最后已经有点杀脱线的感觉,而前者其实主要是针对威胁自己帝位的异姓王下手,真正和他从关东一路起家的老伙计,实际上并没有怎么杀,他们丢掉侯爵也基本上都是后世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他做关于后嗣的重大决策,是不可能不顾及这些“老伙计”意见的——不难看出,“老伙计”们对吕后固然有亲疏之别,但几乎没有一个会支持立刘如意的,否则刘邦何至于让原本就坚决反对换太子的周昌当赵王太傅?
第四,商山四皓的态度实际上是一个信号,表明原本是秦或六国遗民的“士”阶层同样不赞成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非正常承继方式,这意味着如果立刘如意,一旦自己死后汉朝就会天下大乱,不但有王朝颠覆之虞而且戚夫人母子必定会成为牺牲品,这个代价是刘邦绝对不愿意付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循常规办事,并转而担心戚夫人母子的安全——事实上他之所以迟迟不敢拍板让戚夫人死心,很大程度上就是清楚吕后的为人,知道后者一旦得逞势必不会放过戚夫人母子,此后他所做的无非是一个年老体衰、有心无力的男人、父亲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一点点努力,给自己、也给爱妾幼儿一颗天知道能管什么用的安慰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