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晚年为何放弃废太子?
刘邦嫡长子汉惠帝刘盈性格懦弱,刘邦觉得这孩子“不类我”,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聪明顽皮,非常像他。加上刘邦东征西讨时,都是戚夫人一路侍候,戚夫人
刘邦晚年为何放弃废太子?
刘邦嫡长子汉惠帝刘盈性格懦弱,刘邦觉得这孩子“不类我”,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聪明顽皮,非常像他。加上刘邦东征西讨时,都是戚夫人一路侍候,戚夫人又日夜梨花带雨的号哭,泡软了刘邦那颗英雄的心脏,刘邦就更加坚定信心要废掉太子刘盈,立如意为太子。但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主要原因有:
1、 废长立幼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有违礼法,负作用太大,刘邦不敢轻易开这个头。
作为中国宗法制度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自商周建立以后,一直到满清入关才不再使用。但民间依然在使用。
东周灭亡到西汉建立也不过才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特别是秦没有使用嫡长子继承制,秦始皇崩后,少子胡亥继位导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犹在眼前。
刘邦如果贸然废太子而立少子如意,严重违反礼法,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首先,会引起骨肉相残。嫡长子继承制深入人心,如果一直坚持,会打消其它皇子的非分之想,使其它皇子安心天命。如果没有这个制度,皇子之间必然会视同仇寇,亲情冷漠,暗中互相攻击,严重的就会引起骨肉相残。春秋战国这样的事例太多,秦朝也是这样,胡亥继位后,几乎杀光了兄弟姐妹……骨肉相残,刘邦肯定不愿意看到。
其次,会引起皇子结党。如果废除嫡长子继承制,皇子们为了争夺储君和帝位,必然费尽心机地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必然引起皇子结党,从而引发党争。
再次,会引发朝局动荡。皇子一旦骨肉相残或结党相争,必然引起朝局动荡,那么国家就会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甚至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军事政变。而在政变过程中,一些野心家有可能就会取刘氏江山而代之。这是刘邦更不愿意看到的。
第四,刘邦不想开坏头。始作佣者,其无后乎!刘邦一定开启废长立幼的宗法制,那么后代的君王就会效法刘邦,而效法的理由很简单——“法祖制”!因为在后代看来,开国皇帝的做法就是规矩,学习开国皇帝的做法就是尽“孝”,别人还找不出理由来反对。
刘邦既想废太子,又不想做破坏“礼法”的始作佣者,所以刘邦只是反来复去地说,我想废太子,但一直没付诸行动。
《史记.吕太后本纪》: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
几代太子者数矣,就是数次要替换代子,但并没有真替换。这是刘邦心里矛盾纠结的必然结果!
2、 其次,群臣几乎一边倒反对,刘邦不能逆民意一意孤行。
刘邦反来复去地放风说要废太子,一方面是在给如意造势,另一方面是试探群臣的反应。但试探的结果让刘邦很失望,群臣几乎一边倒地反对废太子。
其中反对最厉害的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刘邦就问他为什么反对?
周昌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结结巴巴,他说的话,史记有生动记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於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成语“期期艾艾”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吕后也真是能屈能伸,她听到周昌为太子之争的言语后,竟然给周昌下跪,说没有周昌谏言,太子几乎就要被废了。
周昌的身份比较特殊,是御史大夫,也是刘邦最为忌惮的大臣。御史大夫的职责就是负责监察,上至天子,下至君臣,都在他的监察范围之内,如果人家监察的有道理,刘邦要是不听,就有昏君之嫌。
周昌的言论既代表了朝中群臣的意见,也代表了一定的民意,刘邦很忌惮,毕竟天下初定,逆民意而行,对他这个开国皇帝的形象是有损害的,对刘氏江山的稳定是不利的。
而太子虽然懦弱,但为人仁孝,没有什么过错,刘邦不能简单一句话“不类我”就把人家给废了。如果随便废一个没有错误的太子,一定会引起天下民众的情绪波动……
而当时,天下初定,稳定压倒一切!刘邦只能忍耐。
3、 其三,吕后用张良计请出商山四皓,让刘邦意识到太子羽翼已丰废不了。
刘邦欲废太子,留侯张良也劝谏过多次,刘邦不听。
后来吕后看到太子的地位实在岌岌可危,放下老脸,派她二哥建成侯吕泽去请张良。张良本不想管刘邦的家事,但是经不住吕泽的再三请求,同时,他也不希望刘邦乱了宗法。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太子写一封言辞卑切的亲笔信,并备上厚礼,去商山请出四个隐居的老头,叫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这四人本来是秦始皇的博士,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秦亡后,因为不满刘邦对士人的轻慢,就隐居商山,不愿仕汉。刘邦也听过这四人的大名,因为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所以刘邦多次派人去请这四个老家伙出山,他们都没有出来。因为当时他们都80多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所以叫“四皓”。
吕后用张良计,果然请出商山四皓。一次刘邦摆宴,太子作陪。刘邦突然看到太子身后站着四个陌生的白胡子老头,一问姓名,才知道就是自己慕名已久请都请不来的、鼎鼎大名的商山四皓。
刘邦就问:我多次请你们,你们不来,现在怎么跑到我儿子这里来了啊?
四个老头也直言不讳,说他们听说刘邦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所以不愿出山。现在听说太子仁孝,恭敬下士,天下万民景仰,所心他们愿意出来辅佐太子。刘邦说,那就麻烦你们尽心地辅佐太子。
《史记.留侯列传》: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个老头和刘邦见过面、让刘邦大惊以后就离席了……刘邦叫过戚夫人,指着四皓的背影说:太子的羽翼已丰,动不了……
戚夫人很失望,也很悲痛,刘邦说别哭了,给我跳个舞吧,我作歌以和。戚夫人就悲悲戚戚地舞起来,刘邦作了一首《鸿鹄之歌》,记载在《史记》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歌是刘邦有史记载的第二首诗歌,第一首就是著名的《大风歌》。这首诗里,刘邦把太子比喻为羽翼已丰、可以横绝四海的鸿鹄,自己这个皇帝老子也奈何不了了……
歌词中充满了无奈、不甘与担心。无奈的是太子不能动了;不甘的是堂堂皇帝老子动不了儿子?担心的是自己百年以后戚夫人及如意的安危……因为这个担心,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并且派对吕后有恩的周昌当赵国相国,以保护如意。
为什么商山四皓一出山,刘邦就绝了废太子的念头呢?
第一、商山四皓是“士人”的代表。商山四皓被称为高士,是士人的代表。古代人分等级,除了皇家人及其勋戚以外,天下人都可以归为“士家工商”四大类,最高级别的人就是“士”,士是国家统治的中坚力量。历代皇帝开国后,要管理好国家,必须重用“士”,商山四皓是士中最难请的人,太子请到了,说明天下“士族”都已对太子归心。
第二、商山四皓代表了强大的民意。“士”是天下民众的代言人,因为一般只有“士”才能出将入相,去朝中当官。所以读书人自古就受到民众的敬仰。读书人既能代表民意,也能影响民意。因为他们会通过著书、立说、教育等方式,去做宣传工作,从而引导天下的舆论。刘邦不敢逆天下舆论。
第三、商山四皓代表了太子强大的根基。任何人要当皇上,必须有强大支持力量,刘邦自己的支持力量就是丰沛那帮一起打天下的发小们。太子现在不仅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也得到了包括四皓在内的在野力量的支持,朝、野都支持太子,太子就不能动。如果强行废太子,如意即使继承皇位,也会被赶下台。
戚夫人所能倚仗的只有老皇帝刘邦,没有培养自己的力量。当年褒姒还培养了虢石父等谗臣呢,而戚夫人连个谗臣都没有培养出来,况且刘邦不是昏君,培养了也没用。刘邦一死,戚夫人和刘如意就没有了靠山,不可能在皇位上呆多久的。
只有一种可能,刘邦在世时,就把其它皇子都杀了,把朝中大臣都杀了……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仅刘邦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一定有其它政治力量起来推翻刘如意!那时候,江山就不姓刘了……
所以,各种力量较力到最后,刘邦权衡再三,只能无可奈何地放弃废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