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要想得到金钱和地位,就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或名节,才能得到自已所需的、所要的。但历史也不是不给女性机会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能把持朝政、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要想得到金钱和地位,就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或名节,才能得到自已所需的、所要的。但历史也不是不给女性机会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能把持朝政、甚至能登到政坛顶峰的女性不是没有,她们都有一共同的优点,那就是不肯输于男人的性格和良好的教育及宽阔的心胸,同时还有永恒的信念和理想,优其重要的是她们都心狠手辣,就是自己的亲生骨生也痛下杀手,无情和冷酷是她们的本性。象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了,那么历史上的吕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在历史上,吕雉是高祖刘邦的皇后,非常狠毒,而且妒嫉心又非常的强烈.,见不得自己的丈夫喜欢别的女人,最有名的人彘事件不就是吕后的杰作吗?如此血腥残暴事件也就是她吕雉能做得到。
虽然,吕后冷酷残暴,但是全凭借着她的这股劲,才能有效的辅佐刘邦,成为她登上人生巅峰的重要手段。因为刘邦一芥布衣,充其量是个二流子,根本不懂治国理念,如果没有吕雉的帮助扶持,汉初不可能建设得繁荣昌盛。日后,凭借着吕后的雄才大略,在高祖驾崩后,吕雉一个女人能很好的掌控局面,不至于朝堂失控而动乱。作为一个女人,吕后是有苦宗的,她也很无奈,是形势逼迫她不得不心狠手辣,她也不过是完成自己的职责而已。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吕后是功不可莫的。
刘邦和.历史上的任向一位皇帝一样,在.社稷稳定之后,同样也开启了排除异姓王的行动。功`劳最大的三人中,高参张良精明过人,肃何是个贤臣,属忠厚之流,此二人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道,在刘邦面前处处小心谨慎,显然对刘邦来说已构不成威胁了。只有韩信了,此人不仅有污点,在楚汉之争最关键时刻竟然为了讨封,命令军队停止不前。而且还居功自傲,令刘邦很不放心。于是刘邦先将他由齐王改封楚王,继而借机贬为准阴侯,并设计将其带入京城,便于监管。后来,还真的就被逼出了反心,他准备在刘邦外出平乱时逼宫造反,谁知事情败露,吕后联合肃何将韩信骗入宫中斩首。吕后杀韩信完全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与他们的个人品德毫无关系。反之,吕后在危急关头,能够力挽狂谰,行动果断,也展现了她超人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是常人不可及的。其实,她心中非常的明白,刘邦早就想杀韩信了,只不过没有时当的时机和恰当的理由罢了,否则会招天下人指责的,所以才迟迟没有动他。如今借己之手除掉这个后患,是对刘邦最大的政治援助,刘邦得之吕后杀韩信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且喜且怜之。首先是高兴,然后才是惋借。由此可见,吕雉是多么了解自已的丈夫啊!
公元195年,刘邦去世,吕后才47岁。她开始以全部精力和心血来经营这个大家庭,她首先扶持了年仅十六七年的刘盈登基,无奈刘盈命短,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病死了。紧接着又扶持了年幼的小皇子刘恭继位。五十多点的吕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亲政,以一个女人的身躯支撑着大汉的江山社稷。
吕后虽只有刘盈一子.,但刘邦与其余的妃妾们还生有六七个儿子。而刘恭并非刘盈嫡子。那么刘盈死后,他的兄弟们就有争夺天下的可能了。这是吕后最头疼的事了,所以,在刘盈的葬礼上,吕后没有流沮。聪明的下属当然知道主子的心事,一方面为了让吕后安心,一方面为了保命,手下大臣纷纷献策,保荐吕姓人员担任要职,吕后便顺水推舟,不仅趁此时机让自己的娘家人掌控军机大权,还大肆地封吕姓王。
历史上一直诟病吕后扶持吕姓党.羽的形为,其实,这就是站在刘姓皇族的角度看问题。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忽视了当时的政治危机。刘邦是开国之君,他死咐,与他一起创业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大数健在,其中许多人的出身和刘邦一样,都是农家出身或是低层小吏。他们这类人文化低,传统道德观念谈泊,同时又功勋卓越,那可谓是说反就反的。如果刘邦在的话,还可镇得住他们,刘邦的亲生儿子即位也还说得过去。而刘盈之后,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动势力\",那就不可欲测了。
从此,吕后看指望刘姓无果之际,那聪明绝顶的吕后只有寻求娘家人的帮肋了,这无可诽议,都在情理之中。
从她苦心经营这个家的情形来看,吕后是一心一意地想把大汉江山牢牢的掌控在刘家人的手中。但事与愿讳,她苦心扶持的孙子刘恭却不买帐,还一个劲的想为自己的母亲报仇。吕后这是自已配药自己吃呀,便借口刘恭患有精神病,不能正常理政了,又策立了新君刘弘。据说,刘弘是刘恭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某些人不承认这个冒牌货。可怜的刘恭不久便死于非命,死因不言而喻。从相关史书上看,说晚年的吕后杀人如痳,一点不过分。刘邦与其他妃子的儿子基本上都让她逼死了。但她亲政期间,薄税赋,废苛政,正民风,举孝悌,尤以叫停″三族罪\"和″妖言令\"为史称颂。历史也不得不承认,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农食滋殖\"。这显然一幅盛世景象。历史如此客观的评价吕后,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