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长崎事件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如何,如果动武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真动手的话,那么中国海军会略占优势,但是要击败日本不大可能。
1886年8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舰前往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19:17:0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客观来说的,就海军实力来说,确实是北洋水师占优势。

大家看看黄海海战,日军的主力舰如下:

吉野(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旗舰,舰长大佐河原要一)、浪速(舰长大佐东乡平八郎)、高千穗(舰长大佐野村贞)、秋津洲(舰长少佐上村彦之丞)松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旗舰,舰长大佐梶本知道)、严岛(舰长大佐横尾道昱)、

桥立(舰长大佐日高壮之丞)、

而在长崎事件的1886年8月,这些主力舰不是还没服役,就是刚刚建成下水,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我们一个个来看:

吉野

1892年1月3日开工,同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浪速

1886年3月26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高千穗

1886年3月26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秋津洲

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松岛

1888年2月开始建造,1890年1月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严岛

1888年1月开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桥立

1888年8月开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可见,黄海海战的日军7艘主力舰,有5艘根本没有建成,2艘刚刚下水还不到半年,军舰没有形成战斗力。

相反,在长崎事件的北洋水师有“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等6艘军舰。

“威远”、“超勇”、“扬威”较弱,但“定远”、“镇远”、“济远”实力都很强。

尤其是“定远”、“镇远”即便在多年后的黄海海战中,日军倾其全力,也没有能够将它们击沉。

在当年,“定远”、“镇远”的实力更是惊人。

而这两艘军舰是1885年10月交付北洋水师的,到长崎事件已经接近1年,早就形成了战斗力。

如果这6艘北洋军舰配合海战,当时日本舰队是完全没有把握获胜的。

当时日本舰队实力最强的是1878年下水的扶桑舰。

但扶桑舰没什么了不起,排水量才3000多吨,还不到定远镇远号一半。它的火炮也是老式火炮,非速射炮,只有4座单联装克虏伯240毫米主炮,2座单联装170毫米。

扶桑舰的技术比较老旧,同定远号、镇远号不是一个档次,真正开战压根就不是对手。

至于其余的比睿号、金刚号之流,都不堪一击。

后来的黄海海战中,比睿号都被打出屎来。

当然,满清在1886年是绝对不可能同日本开战的。因为1885年刚刚打完了中法战争,至少花费了30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

当时一艘昂贵的定远号铁甲舰,也就100多万两白银而已。

满清精疲力尽,根本不可能持续作战。

而定远号他们去长崎不是维修,而是涂油。鉴于铁甲舰在作长途航行后,需回港涂油维护,加上1886年清廷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