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修真一类的网文属于爽文,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读者觉得爽,属于快餐文化。一般读过之后,读者很少会读第二遍。有一些文笔比较不错,有重读的价值,但多数都追求码字速度,文笔方面没办
放在其他武侠小说家,《笑傲江湖》可能是别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但在金庸小说里,这部小说和《天龙》刚好相反,《天龙》是好的太多了,太多了反而造成一些缺陷,《笑傲》是缺陷乍一看没有,其实是因为好的少了。直到《鹿鼎记》,金庸终于达到巅峰。
《笑傲》本质是为了通过令狐冲这样一个人物展现江湖中人人贪婪被权欲蛊惑的本质,我记得以前看《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田七龙啸云等人觉得古龙的讽刺比金庸直接多了,但后来一想,古龙的讽刺太直白,远没有金庸的厚度,可是在厚度把控上,金庸发生了问题。
《笑傲》是《射雕》以后又一部“游记”色彩很浓厚的小说,金庸的创作习惯属于西方经典时代小说的手法:主角是整个小说世界的对比,比如通过郭靖与江湖的对比,就能准确提炼出侠义的本质,通过杨过与江湖的对比,就能感慨爱情的伟大。
令狐冲自然就是那群权欲熏心之人的对比。
问题是令狐冲其人的对比色彩并不强烈,令狐冲在那群人面前,显得太过弱小——不是武功层面,而是精神层面。
这是一种比较反常的现象,比如郭靖,虽然郭靖成长以前,还有洪七公、丘处机等侠肝义胆之人,但洪七公为食欲所影响,甚至连净衣派污衣派的纷争都解决不了,丘处机个性冒失冲动,唯一的侠义精神典范是早已去世的王重阳,直到郭靖成长,才让为国为民式的侠义精神真正复苏。杨过也是如此,《神雕》有情之人甚多,但杨过之前,李莫愁痴情之毒无药可救,公孙止和裘千尺混成相爱相杀,郭芙和大小武差点就沦为绿茶与舔狗的故事,只有杨过和小龙女才产生了真挚感人的爱情(郭黄的属于前一本书内容不在讨论之列)。《天龙》人人都被命运调戏,但只有萧峰,才把悲剧人生活出希腊英雄式的壮美。
令狐冲却不是,他不是郭杨萧式的精神强者,也没有张无忌那样圣母心和作者刻意的偏爱,所以令狐冲在面对江湖险恶时就总是弄得伤痕累累。
《笑傲》后期,岳不群、左冷禅林平之、任我行、冲虚方证四方的斗争已经达到白热化了,仅仅剑法厉害内力只能反伤自己带着一堆尼姑的精神弱者令狐冲根本无法插入进去——尽管岳不群是恒山仇人。此时令狐冲任盈盈已经无法再作为小说主要冲突的核心。所以《笑傲》结尾的情节推进非常反常:旧派更多、金庸很少采用的江湖乱斗大拼盘在思过崖古洞上演,一下子就把左冷禅林平之解决,跟着岳不群又上来送人头,最终矛盾只剩下任我行和方证冲虚两方,顺便把恒山拉来做主战场,本以为还能期待一下最后的大斗争,任我行居然莫名其妙就死了,大团圆结局大团圆结局……坦白说,这样的处理,不要比《天龙》三兄弟齐聚少林寺,比起《倚天》的屠狮会前后、《射雕》的华山二论,也是远远不及。
令狐冲这个角色还有不足在于其过于不羁,自身就有不能忽视的缺陷:在朋友这一层面没有健康的三观,和田伯光论交就是典范,金庸为了让令狐冲和田伯光做朋友,给田伯光加了很多优点:重义气,讲信用。但问题是再怎么样他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连环强奸犯,令狐冲就因为田伯光和他喝了几次酒,经历了一点事情,就兄弟相称,结果自己也显得不太政治正确。
既然令狐冲自己也不算政治正确,他对其他人物的反衬又怎能深刻成功呢?所以在这里,令狐冲这个人物的塑造就和杨过处于一样的尴尬境地:自身出发点就不能算正确,一个包庇强奸犯,一个想娶自己师父(所以金庸一早就取消掉了杨过对小龙女的“师父”称呼,而是换成一个长辈气不那么浓的“姑姑”,要是叫“姑妈”就是另一种滋味了,叫“阿姨”又感觉有点怪怪的)。
真正能把这种对比达到极致的是谁?虚竹。一个内心一片纯净的小和尚,处于童姥和李秋水仇恨之间,更难能可贵的是吃个面都能被阿紫调戏的他,却在不断尝试着化解二人仇恨,且屡败屡战,最后在画中人身份明了的一刹那,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可能就是考虑到令狐冲自身力量的不足,金庸为了加强这种对比性又设计部分人物,如莫大、梅庄四友、东方不败等,用类似黄药师丘处机一灯洪七公对比郭靖的方法来展示这个被权欲包围的江湖中也有远离纷争的一面,但不同的是,郭靖的侠义精神超过了和他对比的所有人——我说过《射雕》全书只有王重阳可比,刘正风、梅庄四友和莫大的象征性意义却比令狐冲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