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说的是饥饱问题,“路有冻死骨”说的是冷暖问题。乍一看,句意的确不相称。
那杜甫为什么不写“饿死骨”,非写“冻死骨”呢?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里对杜甫有这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出自杜甫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该诗是诗人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写作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初。当时是诗人在京城求官十年,剛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軍(相当于八品以下的小官)不久,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寄居在那里妻儿,谁知还未进门,便听到妻子哭天呛地的悲声,原来他的儿子巳因冻饿而死。诗人悲痛万分,回想到自已来时路过骊山华清宫,听到里面乐声大作,原来是唐玄宗携杨贵妃等皇亲国戚们在那里避寒,饮酒作乐。而路上却有无数因冻饿而死的穷人遗骨,两者形成十分强烈地反差。因此诗人用悲愤的心情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成\"冻死骨“,而不是\"饿死骨\"呢?
农夫认为,这是诗人对于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因为当时是农历的十月,按节气已过了\"小雪\",这时的关中地区天气已相当寒冷了。一边是骊山华清池热气腾腾的景象,大鱼大肉的酒宴,和寻欢作乐的笑声,一边却是因冻饿而死的遗骨,两者反差十分强烈。诗人用\"冻死骨“,而不用\"冻饿死骨“一是因诗句字数的限制,舍去了\"饿“。另外诗人可能觉得\"冻死\"比“饿死“更凄惨和惨忍。就象成语用\"饥寒交迫“形容穷苦,而不用\"饥热交迫\"一样的道理。
以上只是农夫个人的看法和猜测,不知网友朋友们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