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隋唐大运河奠定了隋唐盛世”?当时大运河有多繁华?

洛阳是千年古都,从夏代开始就成为中原地区的都城。作为隋唐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诸代五朝,历时约500余年(605—1127年),期间其规模和布局除局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3 15:20:51

洛阳是千年古都,从夏代开始就成为中原地区的都城。作为隋唐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诸代五朝,历时约500余年(605—1127年),期间其规模和布局除局部稍有增减外没有大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成商贸中心。

据《隋书 •炀帝纪》记载,大业元年开建东都,负责规划的宇文恺根据当地的山川、河流的自然条件,集政治、经济、对外交通和观赏于一体,把新城规划设计得十分宏大。

在营建新都的同时,下令开凿通济渠,自都城西面的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构成通济渠的西段。由于通济渠不仅要供炀帝出巡各地,更要把东南与其他地区的租粮漕运到东都各粮仓,然后再转输西京大兴城(长安)。因此,宇文恺巧妙地利用黄道渠让谷水、洛水与通济渠连通,把通济渠的停靠码头延伸到皇城。

公元608年,又下令开通了永济渠,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永济渠)、东南(通济渠)辐射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成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工商业空前繁盛,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同时,还下令把旧城的居民及各地富商、大贾等迁入新城,使人口达到百万以上,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

二、唐代因食迁都,成就大唐盛世。

唐代继续建都长安,由于其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不断增长,而当地生产却长期连遭损耗,根本不能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用粮的需要。

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经过局部变更和整修,建立起发达的交通网络,位居交汇处的洛阳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城内中外商贾荟萃,手工业发达,城内市场甚至远较长安大。

唐高宗恢复其国都地位,并经常往来于两都之间,以方便就食于富庶的东南地区。武则天当政时,更长期留驻此地,改为“神都”。正是漕运的沟通使政治与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整个帝国名副其实地凝结为一个坚强牢固的整体,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安史之乱,漕运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自天宝末年起,经过安史之乱的破坏,以及随之出现的藩镇割据和军阀混乱,北方社会经济遭到惨重破坏,全国的经济重心已基本上转移到江南地区。东都也在战乱中遭受烧杀抢掠,残破不堪。

战乱后,又常处在割据势力的威逼之下,唐王朝虽曾几次修复东都,终因财政困窘而没有能力大兴土木,致使都城宫殿内苑始终未能修复,国都地位也逐渐丧失。

政局的不稳使漕运也受到严重影响,年运量下降到20余万石乃至10余万石。洛阳、长安地区逐渐丧失了全国经济的支撑,由它们构成的经济文化轴心区不复存在。

结语

五代及北宋虽然仍立国于黄河流域并基本维持了汴梁(今开封)与洛阳的两京格局,但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逐渐丧失了其政治重心的功能。随后继起的南宋、金、元、明、清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分布格局,这是后话。

我喜欢历史,更喜欢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讨论历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