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千年古都,从夏代开始就成为中原地区的都城。作为隋唐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诸代五朝,历时约500余年(605—1127年),期间其规模和布局除局部
谢邀。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一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先不说以前的大运河,先说现代修铁路,一旦国家规划了某条线路,各沿线城市、城镇都去跑门路争取在本地设站,目的是为的什么,就是看准了铁路庞大的动力所带来的物资流的聚集效应,清代末期开始修的平汉铁路带起的石家庄、郑州等以前默默无闻的小村落或者小城市的崛起充分就说明了这一点。放到隋唐时期更是这样,修起一条大运河耗尽了隋朝的国力,比起现代的铁路来还多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唯一性,再也支撑不起修太多的运河了。所以这条运河称之为根本命脉是一点毫不夸张的。当时在没有大运河之前,人们运输货物主要是靠陆路运输,运载量少不说,所需要的花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曹操在修建大运河北段的前身白沟时论证道“用粮车运粮,“费二十石得一石”,意思是粮食运到目的地,路上人吃马嚼的,需要二十石,才能运输一石到达,”由此他才下定决心要修筑从洛阳到邺的水路运输通道白沟。隋朝大运河从洛阳到涿郡段永济渠也是基本以白沟为基础开凿的。
大运河的开凿带来的作用是:一是互通了有无,丰富了物产品种。二是兴起了一串城市,改变了以前以历史、要地、富饶等因素形成城市的格局,兴起了以商业、物流聚集为主的城市。三是促进了中国的大一统,大运河开凿后的王朝除了个别的分裂时期外,基本上都是大一统的王朝,分裂的时间比以前大大减少了,统一的时间延长了。四是加快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改变了隋唐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的状况,南方经济开始腾飞。至于当时有多繁华没有具体的数据。不过笔者手头上有我们馆陶县光绪年间运河设厘卡的收入数据可见一斑: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厘卡岁收税银达四万七千七百零三两一钱五分八厘,而上年全县田赋收银仅为三万二千三百一两五钱六分。注意,此时京杭大运河已经不在馆陶经过了,已由临清改道南下了,馆陶这里的运河仅仅是京杭大运河的分支。
虽然不是主要的运河干线,并且也是在中国古代经济低迷的时期,运河所运货物收的税银依然比当地农产税收要高出四分之一,由此不难看出运河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更能折射出隋唐时期大运河的繁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