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和看书哪个能提高素质;看不下去的书却能听进去,似乎看书培养人效果好?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得分年龄阶段来说明。年轻人喜欢看书,而且效果好。听书适应有岁数的人,因为视力耐力减退了,时间久了头晕眼花。听书能接受,有时候半睡不睡的,他也能听下去!可以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5 14:21:29

可以肯定地说,从提高素质、掌握知识的角度说,听书肯定没有看书效果好;但若论消遣休闲,听书更适合。

看书即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也,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这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比如我们说:阅兵、阅卷、阅人、阅尽人间春色,就不说“看兵、看卷、看人、看尽人间春色”。而对不需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说看,不说阅。如看电影、看风景、看热闹、看耍猴,不说“阅电影、阅风景、阅热闹、阅耍猴”。所以当我们说阅读的时候,心境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著名学者梁衡认为,广义来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则只看不行,还要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可称为狭义的阅读。如果按照梁先生这六个阅读层次看,显然初期“看”是解决求知的浅层次问题,深度“阅”和“想”,是解决求知的深层次问题。“听”,是无论如何也不在这几个层次里,更达不到提高素质的最终效果。

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者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勤读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现在电子读物盛行,主要承担提供信息、刺激和娱乐的任务。它的特点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浅显、浮躁,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钱学森年轻时在美国读书,几个好朋友相约,大家读书时都不要看电视。他到晚年还自己剪贴报纸,钱老认为读来的文字是有一种神奇的诱导人思考、丰富人精神的功能,听是没有读的效果好的。

可见,看书和听书要看目的如何,通过做学问长知识,建议一定要看书;如果在走步运动时,戴上耳机听书,倒不失为一个兼而有之的好选择。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