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是谁写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你发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时,最好是提醒一下,不要上纲上线,加于叱啧,那样反倒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把事情弄巧成拙,使问题更加复杂。
揭人隐私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23 20:51:16

我认为《菜根谭》中的“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养徳,亦可远害。”这段话,是要我们忠恕待人,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人生的智慧。

现实生活中,当你开启这样的人际交往模式后,别人会因为你而精彩,你也最终得到回报,更多的是心胸变得宽广。

一、不责人小过,以恕心摄心

不责人小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下属不要吹毛求疵。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意思是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遭遇丧事时没有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汉书·东方朔传》

意思说说,水太请,鱼就不能存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

在孔子看来,做人、治国都要从根本上做起,这个根本是心地的宽厚、恭敬、真诚,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有地位,行礼仪,也不足观。

不责人小过,是一种领导艺术、智慧管理。也彰显了领导者的度量与对下属的真关心。历史上有很多明君,他们都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小事上都装糊涂,绝不会把下属逼得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至于是大的事情,碰不得的原则底线,那当然毫不客气,一点也不手软。为礼要敬,不只是限于下降对上级的恭敬,上面对下面的爱护也在礼内。敬就是诚恳、真挚。历史上有如“摘缨会”的典故,充分诠释了不责人小过的智慧。

不责人小过,不迁怒,是一种修炼。不迁怒于人,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会发生转变,个人修养也回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成是“不迁怒”的质变过程。

不责人小过,得理也饶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不要为一点小错误就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做人的大度。

不责人小过,要学会运用鬼谷子的“摄心”术。就是对有小过的人,要从心智出发,以心智鼓励、激励,以心智教诲、教育,使他增强信心,解除忧患,惊讶我们的知识广博和真知灼见,从内心深处佩服我们,从而心悦诚服地归附并效力。

二、不发人阴私,以恕实忠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干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明,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在孔子看来,为政就要实践仁,要忠诚和勤谨,说出了中国人做人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发人阴私,就是尊重和保守他人秘密。对别人的秘密、隐私、不愿公开的事情,不要去窥探,不要去打听,就是知道了也不要说出去,更不要到处宣扬。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发小来找他,总以为会念旧情而求得富贵或一官半职。朱元璋当然不愿意接见,也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但总是有自以为是的人不信邪。有一个发小千里迢迢,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就直呼其小名,把小时候的烂事、糗事全都倒出来。结果后果很严重哦,皇帝没有了脸面,穷哥们便没有了性命。

不发人阴私,说话要注意忌讳。千万不要踩雷,不要触到他人的隐私和痛处。鬼谷子人际交往谋略中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叫“飞箝”术,就是用褒扬之词获取人心。如果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那就大错特错了,揭人之短,伤人自尊!有意去揭短,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攻击的武器,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那是犯忌讳,但都有可能反目成仇。

不发人阴私,就是有些谎言不必拆穿。这就是孔子的“不逆作”。不拆穿,不是我们傻,而是出于仁慈。在他人最困宭之时,能替对方保留一份自尊,这种尊重的本身就值得他人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亲人之间为了保持幸福,也会撒谎,没有人会故作聪明去拆穿善意的谎言,因为它的背后是生命的温暖与美好,何苦去破坏呢?

不发人阴私,要区别揭短和批评的不同。揭短是针对别人的缺陷,攻击别人的软肋,非君子所为;批评是就事论事,较为客观,意在帮助。掌握这一原则,就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不发人阴私,要防止做假仁假义的老好人。这就是孔子十分讨厌的“德之贼也”,因为他们看起来样样好,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从来都没有原则,从来不愿得罪人,判断没有定论,十足的“和稀泥”。不是明哲保身,而是不明哲保身。

三、不念人旧恶,以恕道和人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意思是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孔子家语》

在孔子看来,不念旧恶,就是不搞秋后算账,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这种思想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伯夷、叔齐虽然反对殷纣王的暴虐,但又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故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不念旧恶,就是不把仇恨放在心里面,不怨天尤人,不胡乱揣摩,心存信任,心存善意,心底无私天地宽,而这种宽容绝不是纵容,是有底线的。

不念旧恶,隐藏着感化机制。德行好的人,他对你也好,人有恩于我不可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德行糟糕的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用坦荡的胸怀对待就可以了,不必硬是要做“以德报怨”的事,孔子也不这样主张。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不念旧恶,隐藏着救赎机制。报复只能让你的心灵背负报复的重负而无法获得自由。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如果我们没有报复心理,不采取报复手段,反而心胸开阔,提高自制力,用一颗豁达的心去化解一切怨恨,就能让大家共同生存在宽容的阳光和清风下,这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

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的典故,除了价值观上的判定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其长治久安的另一面。后人不认可也罢,历史却如此,离开历史就是空谈,就是虚无。或许那个时期下的大多数人用不计旧恶来评说不成?

恕是《论语》中的精髓,恕心,恕实,恕道是人性中的高境界,忠恕待人是人生中的智慧。开诚心,布大度。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