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人喜欢扶苏?甚至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

扶苏是长子,为人忠厚,父皇派他去戍边,他会父皇当忧,在边疆尽职尽责。扶苏是正统的继承人,是太子,虔诚地对待下属,丝毫没有太子的架,礼贤下士,所以边关很少战事,秦皇对扶苏也很放心,这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10:51:43

今人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可以说是很片面的,所知所感只有历史想让我们了解的那一部分,其他的内容只能靠逻辑分析。人们对扶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莫名的好感,其原因也可以从如此两个方面来剖析:古人所想让我们感受到的情感,和通过其他资料逻辑分析得到的综合因素。

一、汉代人的儒家思想和今人思想的共鸣

我们首先来谈这个古人所想让我们感受到的意念。对于扶苏形象的描绘,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在司马迁的笔下,扶苏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形象,而这个英雄形象充满着儒家的光辉色彩,他更看重“仁义”、“德治”、“礼乐”、“王道”这些儒家所提倡的东西,甚至曾不惜为此和秦始皇发生正面冲突。这位贤能的皇长子在始皇帝死后,当那封“伪造”的让其自缢的遗书被送到扶苏手上时,纵然蒙恬百般劝阻,扶苏在留下“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后便自杀成仁,慨然赴死。这种仁德、忠义、孝顺的人物形象,在受到千百年儒家思想滋育下的我们看来,难道不是应该被值得歌颂的吗?在这种共同的思想观念的指引下,我们对于皇长子扶苏便产生了天然的喜爱,而对于逼死兄长、窃据皇位的胡亥便天然有着淡淡的敌意。

而汉代人褒扶苏,抑胡亥的原因也不难分析,无非是将灭秦的理由,归咎于胡亥的昏晦,而扶苏不过是一个对比的标杆罢了。为此,其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愣是以秦朝没有的长子继承制,来帮扶苏虚构出太子的身份。

二、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的美好向往

不考虑扶苏的形象是否是真实可信的,起码扶苏若是能够继承大统,就不会产生秦末造成生灵涂炭的战火。人们对于扶苏的喜爱更多的在于对于美好幸福的向往,战争所能带来的唯有死难者的尸首和苟活者的哀嚎,而试想扶苏这样一位完美的贤君登上九五之位,给社会所能带来的必定是安定繁荣。

然而这种设想,同样是一种感官性的直觉感受。这种感性,却让我们很容易忽视实际客观情况,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托付于君主的贤明,而忽视很多客观情况。秦末的战火于关东各处蔓延,很快就将关东之地重新归入六国贵族手中,这种对于原山东六国支配力的不足,方才是秦朝灭亡的症结所在,而不能笼统归于秦的暴政。同理,即使有类似于扶苏的贤君,也很难避免战争的到来。

三、人们对于失败者的“同情”

扶苏和胡亥在帝位竞争中失败身死,成为一场政治大戏中被人们叹惋的一方,因此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同情。就像楚汉战争中自刎乌江的项羽,虽然坑杀降伏、统治残暴,但其悲剧的一生,仍然得到后世文人骚客的不尽慨叹,在死后却能不断得到讴歌与赞扬。

这种对于失败者的同情心理,其由来在于一种“将心比心”的恻隐之情,或者说是“兔死狐悲”。同时这种“同情”也来自一种基于对于败者的怜悯之情,这种怜悯同样是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我们区别与西方思想而独立发展的产物。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