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怎么去湿气?

三伏天来了,祛湿又逐渐成为不少市民日常养生的计划。据了解,湿气有两个来源——外湿和内湿。那么,怎么判断体内体内是否湿重?如何祛湿气?让医生为你一一道来。
湿气太多易引起脾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19:01:33

三伏天来了,祛湿又逐渐成为不少市民日常养生的计划。据了解,湿气有两个来源——外湿和内湿。那么,怎么判断体内体内是否湿重?如何祛湿气?让医生为你一一道来。

湿气太多易引起脾虚

广医二院番禺院区中医科主治医师郑艳华介绍,外湿来源于外界气候(比如下雨,暑湿等),岭南地区多湿,湿气容易伤脾,因此南方人多脾虚;内湿主要为脾虚。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把身体里的水汽运送到毛孔、肾脏等,通过出汗、排尿方式排出。“如果体内湿气太多,脾就需要不停地工作,久了就会脾虚。脾胃虚弱不能够运化吃进去的食物,堆积在体内,生成湿气。”脾虚生湿,内湿更容易招致外湿,湿气又会加重脾虚,于是便形成恶性循环。

赤小豆茯苓也可祛湿

众所周知,薏米可以祛湿。郑艳华提醒,薏米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肾经,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使用时将薏米炒制到发黄,可以减少它的寒性,让它的性味更平和。

此外,赤小豆、茯苓也都是日常生活中药食同源的佳品。茯苓多产自闷热潮湿的南方,最好的茯苓产地是云南。茯苓性味平和,适合长期使用,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善治脾虚、失眠、心悸、水肿等证。赤小豆性平,味甘、酸,能利湿消肿、清热退黄。

如何简单判断体内是否湿重

●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昏重、打不起精神来,胃、腹胀,没胃口。

●排便后,排泄物粘稠,或排便不爽,便少次多。

●饭后漱口看舌苔,舌苔厚腻,舌边有牙齿的痕迹。

健脾祛湿汤品

冬瓜薏米猪骨汤

原料:猪大骨、冬瓜、薏米、茯苓、红枣、枸杞、姜片。

做法:1.将薏米、茯苓、红枣、枸杞,姜切片放入砂锅,以冷水浸泡10~20分钟。

2.猪大骨入砂锅加入足量的水,大火煮开,撇去浮末。

3.转微火煲两小时,最后半小时加入冬瓜;关火前加入少许盐 。

淮山赤小豆鲫鱼汤

原料:鲫鱼、淮山、赤小豆、姜、盐

做法:1.赤小豆浸泡半天。

2.平底锅内加入少许油烧热,再放入鲫鱼和姜片。鲫鱼煎至微黄备用。

3.赤小豆放入砂锅中,大火煮沸,后加入煎过的鲫鱼大火煲沸,再转小火煲半小时。

4.加入淮山再次煲半小时,加入适量的盐即可饮用。

信时记者 蒋隽 通讯员 许咏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