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其他人的回答,大部分答者都认为星爷最经典的电影是《大话西游》没错,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看以下我的回答:
记得在小时候(读小学),我当时是通过在村里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够称得上经典,一方面在艺术上,有前所未有的创新。另一方面在文化影响上,被后世电影创作者所模仿,甚至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符合这两点的周星驰电影首推《大话西游——大圣娶亲》(之后简称大话西游)。
这部由西安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导演刘镇伟合拍的电影,在艺术上,被称为后现代电影艺术的典范。所谓后现代艺术就是对传统经典模式的颠覆和反叛,《大话西游》对传统经典的颠覆是彻底的。
首先,对孙、唐僧等人物的塑造,颠覆了传统人物设定。传统西游故事中的孙从妖猴成为斗战胜佛,经历的是思想上的洗礼。而《大话西游》的至尊宝从土匪到取经人是有过沉痛的情感经历,后者更强调的是个人情感体验,这与强调取经大业普度众生的原著大相径庭。
在形象设计上也有很大差别,原著孙一出生就不同凡响,可以称猴王;可以东海借神兵;可以大闹天空…..而《大话西游》的至尊宝是一个土匪出身,成为孙之前是一个普通草根。前者是英雄到圣人,后者是从小人物到英雄。
其次,前所未见的叙事结构。中国人传统习惯的是线性的叙事结构,所谓线性就是根据时间发展的顺序讲故事,我们看四大名著都是线性结构。而《大话西游》却是看似混乱的叙事结构,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在最初的几年票房低迷,习惯了传统叙事的电影观众无法在一个线性环境里理解一个非线性的故事。
根据创作者意识思想的流动创作作品,是后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创新。《大话西游》的故事是以500年为界,借助现代物理学的平行空间理论,交叉叙事,两个时空的区分模糊不清,这种模糊结构更加剧了观众对现实的联想。
再次,借助世俗化的语言表达解构了原著故事的“崇高性”。解构是后现代艺术的核心概念,后现代天生的使命就是要颠覆传统已经成型的一切。原著的取经行为是神圣的,在《大话西游》中我们看到的人物都是满口现代词汇甚至英语。比如唐僧对孙说:我告诉过你不要乱丢东西,丢东西会破坏环境。唐僧称观音为:观音姐姐。在劝说孙取经时唱了一首美国爱情电影《罗马假日》里的插曲《only you》。孙口中:“I 服 了you”;“look”。
不过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大话西游》在解构了经典西游故事之后,自身又成为经典被后人模仿、借用。
我们看到自《大话西游》之后出现了“大话三国”“大话水浒”、大话历史等,一时之间,大话模式成为文化领域的流行现象。《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在各种文化文本中流传,长盛不衰几十年,《大话西游》的衍生产品也是铺天盖地。不夸张的说“大话”模式成为当时艺术消费品化的助推器。
到目前,众多《大话西游》的模仿者都没有能够超越,他们所做仅仅是对周星驰版本的简单仿制、抄袭。
《大话西游》在周星驰本人心中也难以超越,之所以这么说,我们看之后周星驰导演的《大话西游——降魔篇》、《大话西游——伏妖篇》中依旧明显的看到1995年版《大话西游》的细节和路数。
最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是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节点上出现,符合了彼时的文化心理、文化环境。只要历史在前进,一定能有新的作品来解构、超越《大话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