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波战争结束后,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为什么反对希特勒进攻西方?

波兰战争行将结束之际,西方问题该如何解决便摆到了案头上来,一开始以勃劳希奇为首的德军陆军总司令部确实没有考虑过通过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来解决西线问题。这主要是陆军总司令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0 04:25:22

谢邀。二战中,布劳西齐反对进攻西方,是出于德国陆军一贯的胆怯或者说谨慎保守,认为进攻西方必然失败,将给德国带来灾难。说无耻点,打赢了他们照样有功,打输了正好把锅全部推给希特勒。

现代德国陆军源自普鲁士军队,是一支崇尚尚武精神的军队,数百年间在德国影响力很大。这支军队身经百战,即使在18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时面对法国、俄国、奥地利三大强国围攻,最后也挺了过来。虽然在19世纪初曾被拿破仑秒杀,但没几年就又报仇雪恨,在滑铁卢给与了拿破仑最后一击。19世纪中后期,在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老毛奇建立的参谋部领导下,德国陆军先后打赢了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多次会战。因此那时候的德国陆军心高气傲,不可一世。

但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教会了德军做人。德国和奥匈帝国陷入英、法、意、日、俄五大国的围攻,后期俄国虽然退出却换上了更可怕的美国。德军饱尝了“双拳难敌四手”的滋味,最后惨遭兵败,国家也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德国陆军也被限定为10万人,且不得拥有进攻性重武器。

这一次宰割,彻底摧毁了德国陆军的脊梁。尝过滋味的德国陆军,对协约国怕的跟老鼠怕猫一样,不敢有丝毫念头反抗他们。他们并不是不恨协约国的压迫,也不是不想让德国陆军东山再起。但是在他们看来,面临的敌人太强大了,以至于想都不敢想由自己来反抗。

所以当希特勒站出来,宣布要让德国军队重新伟大时,很多军队的将领支持了他,包括一战德军的领袖——兴登堡。

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实现自己的诺言,撕毁凡尔赛条约的约束,让德军重新强大。扩军至36个师,建立空军,扩建海军,入驻莱茵兰……每一步,都让德军将领们魂飞魄散,如坐针毡。在他们看来,这些举动是一定会得罪英法,一定会遭到战争,而战争的结果是一定会毁灭德国的。每一次他们都大骂或者抱怨希特勒,说他是在把德国引导向毁灭。但是每一次希特勒冒险成功后,他们又会坦然欣然地共享胜利果实,一起接受市民的欢呼。

这就是从希特勒上台开始,直到二战结束的十余年间德国陆军的普遍心态。反正希特勒是元首,而且希特勒主张一向激进。所以不管希特勒提出什么主义,陆军只要站在稳妥的立场上反对就是了。反对也无效,反对了如果希特勒坚持做,他还得仰仗军队。到头来把这事儿做成了,固然希特勒英明神武,但军队照样大有功劳。如果事情做砸了,就是我们军队早说过如何如何,希特勒一意孤行怪不得我……曼施坦因之流在《失去的胜利》里面不都是这种逻辑么?曼施坦因还是希特勒一手提拔起来的少壮派将领呢。

因此,在1939年希特勒已经占领波兰后,由于英法尚未向德国动手,只是出于“宣而不战”的状态,布劳西齐等陆军大佬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可以避免和英法全面交战,说不定能白白吃下波兰呢。他们就此反对德国主动向西线进攻。但是希特勒看的比他们更清楚。打垮波兰之后,双方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如果安于现状,英法等准备好之后,早晚会动手的,说不定还会和苏联一起夹击。与其这样,不如主动向英法进攻,没准还能赶在苏联翻脸前拿下一头,避免一战中腹背受敌的厄运呢。

虽然事后证明希特勒赌输了,只打垮了法国,没能打垮英国。但是,这并不等于布劳西齐等人的反对就是正确的。如果希特勒不主动打法国,能不能撑到1945年都是问题。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