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樊於期这个人,之所以能被我们大家记住,主要是因为高一语文课本里的《荆轲刺秦王》一文,内容选自《战国策》。
这篇课文说,公元前233年,秦国将领樊於期,因事触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国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12:43:31

樊於期的故事比较复杂,待笔者细细说来,诸君读后,当知他为什么不惜自己的人头,也要助荆轲刺杀秦王了。

第一,樊於期本是与王翦、蒙骜齐名的秦国大将

据史家考证,樊於期就是秦国大将桓齮。那么,桓齮是什么人呢?他是秦国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曾一度与王翦、蒙骜并驾齐驱。

公元前236年,秦国大举伐赵,秦军兵分三路,三员大将分为是桓齮、王翦、杨端和。此役桓齮表现卓越, 他与杨端和联手攻克赵国军事重镇邺城。两年后(公元前234年),桓齮更是春风得意,出任伐赵远征军总司令,此时他的名望及地位,应该是在王翦之上。桓齮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桓齮围城打援,大破赵军,取得歼敌十万的伟大胜利。如果不是后来败于李牧之手,桓齮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代名将。

然而,既生瑜,何生亮。李牧的出场,不仅桓齮的胜利如黄梁一梦,更是让他身败名裂。在取得歼灭赵军十万的伟大胜利后,桓齮春风得意,一路向北挺进,进攻赤丽、宜安二城。此时赵国已在生死存亡之秋,赵王不得已之下起用被闲置许久的李牧。遇到李牧,桓齮是倒了八辈子霉。李牧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史记》记:李牧“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第二,桓齮为什么要逃跑,还要改名换姓?

对于秦军这次惨败,史书未提及伤亡人数。以我的推测,秦军损失不下十万人。

有两个理由:

第一,李牧战后受封赵国的武安君。在此之前,秦国名将白起曾被封为武安君,显然赵国把李牧视为与白起平起并坐的战神。当年李牧歼灭十余万匈奴大军,也没有被封为武安君,可见宜安之战的战绩,绝不逊色于他在北方围歼匈奴之役。

第二,桓齮在这次惨败后,竟然弃军而逃,不敢返回秦国。要知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在此之前,秦将胡阳在阏与之战中也败给赵国的赵奢,失败后胡阳并没有逃亡,为什么桓齮要逃亡呢?这只能说明桓齮输得太惨了。在此之前,桓齮曾歼灭十万赵军,如果自己损失在十万之内,也只是输赢相当,并不需要逃跑。可见,这次桓齮损失可能要远超十万人。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军虽然有过几次军事失利,但绝没有一次输得这么惨。而且,此时六国均已衰微,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秦国相匹敌,而桓齮却遭此惨败,岂非颜面全无。

桓齮什么要逃亡,这个我们不好说。秦法虽然严厉,但说秦王会因为桓齮的失利而处死他,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秦国没有这种先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桓齮肯定难逃惩罚,起码兵权没了。比如胡阳在阏与之战之后就消声匿迹,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了。对此,桓齮显然是不甘心的,所以他选择逃往东方,希望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过,桓齮没有想到,他的逃亡,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门之祸。

第三,樊於期逃到燕国,为燕太子丹所收容

自宜安战败后,桓齮抛弃军队,独自逃往东方,来到燕国,并改名为“樊於期”。

他为什么选择燕国呢?

几个原因:

第一,燕国邻近赵国,樊於期从赵国向东逃亡,第一站就是燕国了;第二,燕国与赵国是敌人,在此之前,两国已经打了十几年战争,樊於期逃到燕国,不用担心赵国的报复;第三,当时燕国太子丹正在广揽豪杰志士。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就找到燕太子丹,太子丹十分高兴,盛情款待,推为上宾。然而,太子丹的老师鞠武却十分担心,他认为收留樊於期十分不妥,如果秦王得知樊於期逃到燕国,势必要责罪于燕国,那就大祸临头了。于是鞠武便向太子丹建议,不如把樊将军送到匈奴那儿去,以免秦国有攻打燕国的借口。

对于鞠武的建议,太子丹不以为然,他认为:“樊将军穷途末路,前来投奔于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压力而弃他于不顾,把他送到匈奴那儿去呢?老师您还是想想其他的办法吧。”

鞠武答说:“您这是做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往火坑里跳。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却置国家安全于不顾。像秦国这么一个狞猛枭鸷的国家,势必会残暴地报复燕国的。”然而,太子丹仍坚持己见,收留了樊於期。

第四,灭门之祸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自己在秦国的家人却惨遭灭门之祸。

据史记的《刺客列传》所载,樊於期逃亡后,他的父亲及族人都被秦王嬴政下令处死,同时,秦王还高额悬赏樊於期的人头,赏钱是黄金千斤以及封万户侯,可以说是当时最高赏金的一道悬赏令。

为什么秦王嬴政要杀掉樊於期全家,以及悬赏购其人头呢?

这就要说说秦国的法律制度了。

如果樊於期(或桓齮)只是战败而回,被免职是大概率的,被杀是小概率的,其家人连族诛是不会的。秦王嬴政还是比较会用人,擅杀大将的事比较少,后来伐楚大败而回的李信,也没有被杀,甚至还继续留用军中。但是,樊於期一逃亡,性质变了,不仅仅是战败的责任,而是叛国行径。对于叛国者,秦王嬴政就丝毫不手软了。

比如说,公元前239年,秦国发生成蟜叛逃赵国的事件。秦王怎么处理的呢?他马上派大军镇压叛军,不仅杀掉成蟜,“军吏皆斩死”,成蟜的部下军吏全部被斩杀。樊於期吃了大败仗后,畏罪潜逃到东方,在秦王看来,就是叛逃。秦国律法对叛变者处置极为严厉,株连甚众。三族是逃不掉的,就是对叛逃者的父族、母族、妻族都要杀掉。

秦王不仅杀掉樊於期的家人,还高额悬赏其人头,因为樊於期的地位绝非一般。我从各种史料分析,在叛逃之前,樊於期(或桓齮)的地位,是在王翦之上,因为王翦都没当过伐赵远征军的总司令。

第五,樊於期什么要把自己的脑袋借给荆轲?

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刺客找到了,就是荆轲。但是要见秦王,不是容易的事,得有见面礼,荆轲提出来,要有两个见面礼,一个是燕国地图,一个是樊於期的脑袋。

对于地图,太子丹答应了,但是对于樊於期的脑袋,他却拒绝了。但是,缺了樊於期的脑袋,荆轲的计划就实现不了。因此,荆轲决定自己去见樊於期。

荆轲私底下安排与樊於期的见面,一见面就说:“秦国对待将军,可谓是太残忍了,您的父亲、宗族都被处死。不仅如此,秦王还以黄金千斤,封户万家求购将军的首级。您打算要怎么办呢?”

这一番话,触动到樊於期内心的痛处,他仰天而叹,禁不住流泪道:“我每当想到这件事,就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到报仇的办法。”

荆轲说道:“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以为将军报仇雪恨,将军意下如何?”然后他说了自己的计划:“我想以将军的首级呈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接见我。到时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猛刺其胸,除掉这个暴君,到时将军大仇可报,而燕国也可以一雪前耻了。”

樊於期听明白了,荆轲要借他的脑袋一用!

当初樊於期逃亡时,恐怕没有料到家人的遭遇那么悲惨。对于什么叫叛变,不同人恐怕有不同看法。樊於期可能认为自己战败出逃,只是无颜见人罢了;而秦王却认为他是叛变,族诛其家。惨遭灭族后,樊於期与秦王之仇不共戴天,可是自己怎么报仇呢?如果能报仇,就算搭上自己的命,他也愿意。如今荆轲要借自己的脑袋刺秦王,倘若能用自己的脑袋换取秦王的脑袋,那也算值了。于是他平静地对荆轲说:“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愤恨得连心都碎了。今天有幸得先生赐教,后事就拜托您了。”说罢樊於期挥剑自刎。

知道樊於期故事的前前后后,对于他主动送上人头,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