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身经历我儿子成长的过程让我不可思议,有时我想:助他成长的最根本条件是中国快速发展让青年人成功成才。
我出生在一个中国的小城市,大约1978年知青回城,父母加起来的文化小
我亲身经历我儿子成长的过程让我不可思议,有时我想:助他成长的最根本条件是中国快速发展让青年人成功成才。
我出生在一个中国的小城市,大约1978年知青回城,父母加起来的文化小学也毕业不了。回城后正规大学没有考上,于是就跌跌爬爬这里三年那里三年的夜读或再职学习,最后总算拿了个大专。市城小也就安安稳稳上班,也听说:什么人什么人出国学习,也羡慕过,但是出国留学的门在哪里都不知道。
1985年我的儿子出生了,我感到十分地高兴,我父母没文化也没生过儿子,故我就自说自话要培养儿子,将来要成为一个大学老师,有条件也要让他出国留学,一句话:要争口气!
说来他的确很认真,从小就很努力,我一有时间就讲故事读书给他听。他是怎么识字的?平时是一张张识字卡,晚上我天天拿着小人书讲故事给他听,当故事听熟了,他突然就把故事中的每一个字都认出来,就这样他就开始读小报纸,看小人书了。
我儿子的整个教育过程到博士毕业都在自己的国家中国。
2014年我儿子与其合作者,通过脑波谱影像技术验证了一种新的自闭症亚型,被路透社、每日新闻网采访。2015年,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论文引用1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入选2014[7]、2015、2016、2017“中国高被引学者(计算机科学)”。2015年,入选MDPI最具影响力十篇论文榜单,是入选的唯一一篇工科论文。2016年,荣获“科学中国人”信息技术领域提名[8]。2017年,获得英国Emerald卓越引文奖[9]。
2014年寒假他第一次去日本某大学做客座教授,当他在日本工作时,我却在电脑上大骂一通,没有政治头脑,连学校领导都讲了:不注重爱国家的教育,没几天就让年轻人出国,这对培养人才不利,不安心工作怎么能出成果?多年后朋友劝说后我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2015年学术网络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on Academic Network)是印度政府的一项学术计划,旨在邀请全世界的杰出外国学者赴印度访问,目前已邀请1200多位外国学者,我儿子教授为第五位受邀的中国大陆学者。
他的最大发现即用计算机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测量、理解等处理,从而建立一个能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眼睛老化性疾病,视觉损伤,及相关的脑疾病(老年痴呆引起的脑炎症反应)都有指导性的意义。
该项研究共同第一作者是我儿子,共同通信作者是香港大学苏国辉院士与心理学院袁逖飞教授,该专利不到半年就做成芯片为社会服务。
我个人没有什么作为,更没有对社会作出什么贡献。千言万语说不尽我心中的感恩:中国的教育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年轻人的培养不是靠外国人,靠自己的国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