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区划分有重大意义,但也留下一些遗憾:
第一,改变了杭州各区发展空间极度不平衡的状态,比如之前老的上城区面积很小,只有18平方公里,江干区也只有31平方公里,老的余杭区却有122
经过漫长的等待,杭州行政区划调整的靴子,终于落下了。
4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事实上,这是一次早已被预先张扬的行政区划分。
昨天下午,杭州市下城区政府和江干区政府门口,一群人正在区政府牌匾前合影留念。而下城与江干这两个区,正是这次区划调整中被合并的两个区,区划调整完成后,江干区与下城区这两个地名也将成为历史。
近些年,杭州市区面积不断增大,从原先的400多平方公里急速扩张到了目前的8000多平方公里。
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现有行政区划弊端尽显,城市结构、区域功能、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而且,目前杭州10个城区土地面积差异极大,最小的上城区只有26平方公里,最大的临安区超过300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很不均衡,部分城区即将面临无地可开发的局面,部分面积偏大城区也面临精细化管理的难题。
此前有媒体采访专家表示,“杭州要进一步增强自身辐射力,就需要扩展自己的辐射范围,将周边部分区县市纳入市内版图,是国内很多同类城市的作法。”
探长也透过官方发布的信息,圈出了区划调整重点,即“并二、设二、改一”。
并二:上城区 + 江干区 = (新)上城区;拱墅区 + 下城区 = (新)拱墅区
设二:(老)余杭区 = 临平区 +(新)余杭区(区界:大运河)
新余杭区包含余杭、仓前、闲林、五常、中泰、仁和、良渚7街道和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5镇。区域940平方公里,政府驻仓前街道。
新的临平区管辖临平、南街道、东湖、星桥、乔司、运河、崇贤7街道和塘栖镇,政府驻临平街道。
改一:钱塘新区 = 钱塘区
新的钱塘区管辖下沙、白杨、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和前进7个街道,即为现在钱塘新区的管辖区域。
此次杭州市区划调整之后,杭州市下辖10个市辖区、2个县、1个县级市。分别是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钱塘区、余杭区、萧山区、临平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
那么按照“并二、设二、改一”的区划调整方案,探长认为对杭州未来的影响也许就集中以下几点:
以“余杭区”为中心,城西科创大走廊会成为G60科创大走廊上最闪耀的一环,帮助杭州成为浙江乃至中国的产业创新策源地。
钱塘区,补短板的一环,杭州二产增长乏力、“瘸腿发展”,改变杭州“数字经济”一条腿走路的产业现状,规上工业产值的跳跃式发展就是“治病良药”,钱塘区的成功与否,对大杭州的未来梦想实现至关重要。
新拱墅,杭州的主城区。人文中心在运河,产业中心在运河新城。
新上城,改变城市中心CBD的不统一性,整个拥江的最中心,从南星到钱江新城,再到江河汇,再到钱江新城二期,就是一条“黄金海岸”。
本次区划调整,总体概括起来无非这三点——
●做大城市骨架:多个行政区面积扩大甚至翻番
●做多市区人口:市区人口冲线
●做强辐射力:要有「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而回到楼市层面,从这次区划调整和此前“十四五”规划提出的“1核9星”杭城发展空间新格局,不难发现杭州未来在五个方向的发展重点。
除了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大城北三个早已启动的区块外,杭州云城、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会展新城等三个“新秀”也是未来重点发力方向,预示着这六大区块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杭州的发展重心。
以钱江新城二期的定价为例,明确传达了杭州城市发展战略依然以拥江为中心。早些年,整个城东的沦陷,一个是学区搭配不佳,另一个就是钱江新城之后,立马“跨江”,然后“拥江”,城市的热点分散,并没有集中全力继续向东,现在在“拥江”大成之后,以“江河汇”为起点,整个钱江新城继续向东高歌猛进,让周围一圈小弟找到新的主心骨,所以城东、艮北、九堡的崛起还是会发生,会补涨。
站在十三五、十四五的衔接期、“后峰会、前亚运”的节骨眼,杭州重新布局划区,让整个城市的空间职能真正的打开,并给楼市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和未来的想象空间。
当然,探长也希望这个市场能更明朗一些,能更“友好”一些,让不论是房地产人还是购房者,都能有红利,有盼头,也更安心,让更多人能安居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