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提问有一点瑕疵吧?我有些疑惑这“将”,是不是对原文有改动?我查对一下原文,是“降”,“厘降二女于沩汭,嫔于虞。”厘:命令;“降”:这里是以上临下的意思,因为尧是帝尧。命令将二
这提问有一点瑕疵吧?我有些疑惑这“将”,是不是对原文有改动?我查对一下原文,是“降”,“厘降二女于沩汭,嫔于虞。”厘:命令;“降”:这里是以上临下的意思,因为尧是帝尧。命令将二女送到沩汭,嫁给(虞)舜。不过,这个提问首句是说尧嫁女于舜,后面基本都是关于舜的提问,那么,我们就说舜。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轩辕黄帝九世孙,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一说姚墟在山西永济,一说在今河南濮阳,一说在浙江余姚;一说生于姚丘即诸冯,一说在山东诸城,一说在山东菏泽,一说在山西临汾)。都城则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另有一说都城在潘城(今河北涿鹿保岱村)。舜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虞舜的帝位是唐尧禅让的,并嫁二女娥皇、女英予舜。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贤王,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有人所谓“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些都是散见于儒家经典《尚书》及《论语》《孟子》中的记载,但后来却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至高的政治理论。
但相反的记述也有,《竹书记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直书为劫夺。即舜能够得到帝位,是通过将尧软禁,驱逐了尧的儿子丹朱,并且逼迫尧让位,方才得到帝位的。不过,此事历来有争议。
战国末的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这并非韩非一人的惊人之语,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稍后的《史记正义》作者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竹书纪年》等书成于战国,西晋初出自汲冢,后即散乱不传,今本系宋以后人伪托,已非刘知几、司马贞所见之本。但其所记未必会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同时,还有人认为《尧典》成于战国,《大禹谟》系晋人伪作。真是这样的话,那《尚书》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顶多就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了。
至于尧的嫁女地点,与舜的故乡不一定会有必然联系。这里边有送嫁、迎娶……等等礼仪方面太多的因素,看看后世的中原内外众多的和亲事例就明白了。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直接迎娶王嫱(昭君)于长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至少到今天青海的某地……当然,这是就尧舜和平禅让权力的前提推断。如果如《竹书纪年》和《韩非子》的说法,被“囚”的尧,尤其所遗的儿女,在更古老的远古时代,还有他(她)们选择的权利吗?娥皇、女英应该是作为权力转移的附属品被舜攫取的。就指定你送到“沩汭”,对方能不从吗?就像汉献帝“禅位”之后“嫔二女于魏”,一样也是仿古于此。
不过,有“沩汭”这个地点,我倒是倾向于认为舜都的最后一种说法,即“潘城”——河北涿鹿。但是,要有所保留:因我未加细致考证,有的古今地名变化很大且频繁,如果信口开河一旦说错,提前向大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