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宋仁宗无疑是个很“有名”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庙号的为“仁”皇帝,而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庙号的为仁的也不过是四个皇帝,乾隆皇帝晚年多次说,他一生就钦佩三位皇
好的皇帝,就是应该像宋仁宗这样毫无存在感。历史上所谓勤政的皇帝,如隋炀帝和明朝的崇祯,都没啥好结果。
那么有人就问了,咱们公认的几个有作为的皇帝,譬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康熙这些皇帝,不都个个爱折腾么?咱还把他们当明君,这不是好结果么!
司马这就打个比方,如果你爷爷你爹积攒了亿万家产,到你这里,你就玩投资玩电影搞地产,使劲折腾——那就没人造你的反,也没人骂你,因为你有资本,而且这资本不是抢来的骗来的,就该是你的。
放在历史上,不就如此么?秦始皇能折腾,是因为他祖上几辈子都在积攒,从秦穆公一直积攒到秦孝公,而发生在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其实就是研究把这些积攒如何合理配置,发挥出最好的功效?当时七国都在干这个事,只是商鞅变法最为成功,把秦国的积攒发挥极致而已。
汉武帝能折腾,也是因为前任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到汉景帝,都在不停地积攒国力,所以到了汉武一代,便可以对匈奴发起雷霆一击,顺便收拾了朝鲜、越南、大宛等一圈小国。他的这些功力,同样来自先辈的积累。
康熙能折腾,也是建立在多尔衮、顺治时代的积累之上,其实说起来是有些黑暗的——因为大清国之所以能得江山,是因为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些带路党,尤其是吴三桂,真的是为大清国卖了一条老命——但康熙一上来,便抄灭了三藩,这个事情的实质,其实就是先放狗咬死羊,然后先杀羊再烹狗。
所以你看,这些个爱折腾的明君,他们的雄才伟略,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拍胸脯说大话,那基本上就跟战国时代自我膨胀而灭亡的宋国差不多了。
而这些爱折腾的明君之后,接班的皇帝,不懂得立即收敛的话,情况一般就会不可收拾,如秦二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对而言,汉武帝的后继者、康熙皇帝的后继者,就知道什么是收放自如。
同样的事,当代也是如此,朝鲜战争为什么只打一半,而不是一口气把敌人赶下来,除了敌人实力较强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刚刚经历了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人民需要休息,国家也需要休息啊!后来打越南,为什么也只打一半,而不是彻底地大打?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刚刚从十年动乱中摆脱出来,百业待兴,太需要休养生息了。
道理放在宋仁宗这边,也是一样的。仁宗之前,三个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宋太宗即位后,先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而后亲征太原,灭北汉。但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随后的宋真宗,更是遭遇辽人入侵,签订澶渊之盟。
所以你看,宋仁宗和我们之前讲的汉武帝、康熙帝不同的就是,他的前任并没有在积攒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上做到位,也就是说,宋仁宗手里,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没有真正如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军事人才。
那么宋仁宗手里有什么呢?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这些人,他们更大的长处,是治政,而不是用兵。所以宋仁宗用他们搞发展,让大宋富起来,这事就干得很好。可是你要让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带着兵马横扫四方,灭西夏,亡契丹——呵呵,老实说,那你就跟做梦差不多了(当然具体分析北宋为什么不能灭夏辽,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这里篇幅有限,就不讲了)。
宋仁宗的特点,就在于有什么牌就打什么牌,能文决不武,能搞经济决不玩政治,所以他一点都不折腾,也就是题中所讲的庸庸碌碌,出名的反而是范仲淹这些人。
这样的皇帝真的好啊!因为他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符合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真理。这样的皇帝,一是对国家有利,二是对人民有利,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因为无为,马屁党不好拍马,追求功名的人也无法拿人头来获取自己的沙场功名,如此而已!
正因如此,《宋史》对这样一个皇帝的评价是:“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也正因如此,辽国的耶律洪基,听说宋仁宗死的消息,立马嚎啕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没错,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和平都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要以为和平久了,就嚷嚷着要打仗,你以为打仗是过家家么?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你愿意死么?你家人愿意你死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宋仁宗的价值,其实超越了秦皇汉武——当然,肯定有人拒绝这份认同,因为他们喜欢想象广阔的领土多么豪迈——国土辽阔不辽阔跟你有关系么?你家才几平米,房贷都还清了么?他们还想象雄赳赳气昂昂的军人多么英武——子弹炮弹毒气弹打过来的时候你还英武不?
和平,真的很可贵!当然,如果外敌入侵,我们也毫无疑问会起来抗击侵略,但地图党的胡思乱想,我想说:一边玩去!甚至我还可以断定,一旦真有事,这些平日子吹牛皮装豪迈的公子哥们,一定缩入无底洞,叫你无处寻——他们,吃亏的事是从来不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