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经远”舰是中法战争后中国在德国订造的装甲巡洋舰,拥有水线带装甲防御,不过其战斗力在北洋海军的主力军舰中其实是偏弱的,大致处在中下游的位置,其主要问题是火炮备
经远舰是在王家岛和海洋岛之间海域被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四艘围攻,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战斗,遭到重创,在驶往海岸途中,于黑岛海域沉没。
经远沉没的绘画
经远沉没点,距离海岸已经不远
经远舰实际上是一艘实验性质的军舰。中法战争结束后,鉴于福建船政的国产军舰完全不是法国军舰的对手,清帝国决心外购新式军舰。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廷发布旨意:“着照‘济远’式快船定购四只,备台、澎用”。“望速与伏尔铿妥议,照前订合同因式定造两只,价酌驳减,必须十六海里,大炮、鱼雷并订,限期宜速,仍请海部验甲。已另电劼侯在英厂照式购两只,图约价值宜会商”。
济远号,单烟囱单桅杆,是在蚊子船基础上放大而成的巡洋舰,先天不足,火力、防护、续航力都不尽如人意
因为德国伏尔铿厂为清帝国制造的穹甲巡洋舰济远号性能不佳,所以原定订购四艘济远级的计划发生重大改变。其中两艘改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厂设计建造,继续在伏尔铿建造的两艘也要求重新设计。
经远号,可见其总体外形与济远相似,只是更胖(船体加宽)一点,多了一个烟囱和船腰的耳台
由于外购军舰的负责人李鸿章并不怎么懂海军,所以只是笼统地提出了几个粗略的设计要求:“炮不可小于八九寸口径,甲不可薄于十二寸,如用钢而甲不可薄于十寸。速率不可少于十五海里,吃水不可深于十八尺。”并改进济远号穹甲(保护机舱的装甲)位置低、煤舱容量小的弊端。
伏尔铿厂重新设计后的方案是:“全照‘济’式穹甲,升高五寸,吃水加六寸,柜百五十吨,余百五十,价二百万。均加长八尺,宽一尺,速率照旧十五里”。基本上是在“济远”原方案上小改。
所以经远级实际上是放大加强后的济远级。
一是为增强防护,实验性地增加了一条水线装甲带,上部9.5英寸,下部为5.25英寸。原来估计其上端可以延伸到水线以上2英尺。但服役后发现,在装了弹药、煤炭后,装甲带基本完全没入水线以下。
上为济远防护设计,下为经远防护设计,可以说水线装甲是为了解决济远侧面防护差的问题,不过改进有限,聊胜于无
而升高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远级排水量只有2900吨,只是一艘小军舰,稳性有限,升高水线装甲带会引起重心上升、航海性能下降。直到出现了性能更好、更轻更薄的新型装甲材料之后,在满足稳性要求的基础上才出现了真正合格的装甲巡洋舰。
二、为了增加煤炭搭载量,“经远”舰体长度增加10.5米,宽度增加1.6米。将加宽的突出部下方作为煤舱。同时,在水线装甲带的上方全部设置了格栅状煤舱。
三、将锅炉舱、轮机舱部位的穹甲升高75厘米,厚度减为1.5英寸(仍然是为避免重心升高),其他部位保持不变。
四、针对“济远”水密舱室分隔太少、抗损性低的缺陷,大幅增加水密舱划分,并将“经远”的4台锅炉分开放置在2个锅炉舱中。由于4台锅炉之间的距离拉大,增加1个烟囱,分开由2个烟囱排烟。主机改为更先进的三胀往复式蒸汽机,并具备强压通风以增大输出功率的功能。所以虽然吨位增加了四分之一,航速只减少1节。
济远是有尾炮的,但经远取消了,因为增加了耳台炮后,担心重心太高
五、为了避免“济远”那种封闭式炮罩厚度在被炮弹击穿后,弹片在炮罩内飞溅对炮手造成二次杀伤效应,采用后部开放的半封闭式炮盾,使炮弹击穿即飞过。同时,在两舷各设置了一个耳台,各自安装了1门150毫米火炮。但因为取消了尾炮,所以大口径火炮仅仅比“济远”多1门。这也是出于降低重心和造价的考虑,但延续了“济远”舱面设计不合理、浪费吨位的弊端。
可以说,“经远”相比“济远”,不但原有的弊端 大多数得到了改善,而且在火力、防护、续航力方面有了一定提高。但作为造船技术不属于先进的德国船厂设计出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不要说与后来的装甲巡洋舰比较,即便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装甲巡洋舰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经远”并不是一型先进的军舰,这也是由清帝国尴尬的财力和德国船厂平庸的设计水平所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