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刘邦总是很多说不完的话题。刘邦性情豁达,朱元璋性格谨慎。当初造反,刘邦几乎没有什么顾忌就把要到咸阳服役的农民带到了砀山,而朱元璋可就谨慎多,儿时的伙伴召唤他一起
朱元璋和刘邦总是很多说不完的话题。刘邦性情豁达,朱元璋性格谨慎。当初造反,刘邦几乎没有什么顾忌就把要到咸阳服役的农民带到了砀山,而朱元璋可就谨慎多,儿时的伙伴召唤他一起造反,他没敢,甚至还在神前占卜了一卦还有点犹豫不决,到了最后走投无路才去投了兵。尽管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在家里排行老三,当刘邦家里生活还过得去,似乎还有点产业。而朱元璋可就不行了,几乎是一贫如洗。按说应当彻底的无产者应当更有革命的积极性。但这个理论在这里似乎失灵了。谨慎与豁达的性格在这里起了决定作用。
正是刘邦是家里的老小,刘老太公又有一点的家产,所以刘邦也就从小沾染上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游手好闲,玩世不恭,狐朋狗友不少,酒肉朋友一堆,当然也顺手敢了不少半夜敲寡妇门的勾当。为人不拘小节,后来都领兵打仗了,还把儒生的帽子脱下来当尿壶!即便是后来当了皇帝,还敢在威严的朝堂上开点玩笑:面对七八老十的刘太公,他竟然问是治的产业多还是老二(刘仲)治的产业多。这种豁达的性格把撞大运得来的皇位没有朱元璋看得那么重!所以他建国后清除功臣的时候就不像朱元璋那样那么恶毒!只要不太危及他的皇位,他就不是很在意!所以汉朝初年有不少的功臣寿终正寝。赫赫有名的我们就可以数上几个:曹参、周勃、王陵等等。即便是他痛恨得牙根痒痒的雍齿他都封以侯爵。
而朱元璋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皇位是他自己的,谁也别动一动,即便你不敢想动皇位还想把你干掉呢!朱元璋屡兴大狱,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朱元璋的凶残与多疑和自己的性格和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性格的谨慎使他容易怀疑一切人,容易把他周围的一切人都想像成潜在的危险。当郭子兴还或着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很大权力,仍然谨小慎微,对郭子兴的吹毛求疵一忍再忍,为的就是日后一步登天!家庭一贫如洗的他遭受了太多的白眼,父亲死后,他求爷爷告奶奶,最后找到了一块葬身之地,这已经在年轻的朱元璋身上刻了深深的印记。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岂容他人觊觎!大兴狱案,滥杀无辜,本来想给孙子留下一个没刺的棒,可他怎么也没想到祸起萧墙——朱棣篡权!报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