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开始,权臣、宦官、外戚、后宫全部失去了威胁皇权的可能性。
有的人可能会想到明朝的宦官专权,但大明的太监和内阁一样,都是皇权的延伸,其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心情,其能
从宋朝开始,权臣、宦官、外戚、后宫全部失去了威胁皇权的可能性。
有的人可能会想到明朝的宦官专权,但大明的太监和内阁一样,都是皇权的延伸,其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心情,其能否待在那个位置上也取决于皇帝的态度,而汉唐时期则完全不同。
汉朝主要被外戚所困,到东汉又加入了太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世家大族的天下,也就是权臣的天下,当然,外戚也可以成为权臣。
至唐朝,由于宰相人数的扩大,由此形成的群相制抑制了权臣的出现,但唐朝后期由太监掌握神策军却时刻威胁着皇帝的安危。
1、为何会这样呢?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早期可供皇帝选择的人才不多,皇帝最信任的人无非是亲戚和太监,在没有大量人才出现在朝堂的时代皇帝只能在这里面选择。
外戚和太监对帝国来说一定就是危害吗?也不尽然,卫青、霍去病是外戚,长孙无忌也是外戚,高力士是太监,郑和也是太监,关键还是皇帝所信任的外戚和太监的能力如何?是否有谋逆之心?
汉末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兴起,皇帝能做的选择只是任用哪一个家族而已,焉能没有权臣?
2、那么为何从宋朝开始,只要皇帝愿意,权臣、宦官、外戚专政等等都可以避免呢?
因为科举制度的大兴、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对宰相的分权。
科举的大兴,使帝国几乎有了用之不竭的人才;
文官制度的建立,使帝国不再依赖世家大族,也不再困于武将造反;
对宰相的分权(以枢密使分军权,以三司使分财权)基本杜绝了权臣篡位的可能,从朱元璋开始更是废除了宰相制。
权臣也好、外戚宦官也罢,其专权的本身是因为拥有了宰相统领百官的权力,而从宋朝开始,宰相其实已经不具备统领百官的能力了。
那为何直到宋朝这一制度才完全建立呢?
因为科技的发展,造纸术使知识的书写变得便利,而印刷术则使普通人有了学习知识的可能。否则,在汉晋时期即使实行科举制,大约也没多少人能参加,因为知识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的,普通人根本没有学习知识的机会。
3、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权臣,宦官,外戚,后宫乱政哪个危害更大?
我想,对帝国造成危害的并非其外戚、宦官本身,而是这些人的能力和对皇帝的态度,因为他们之中本身就有好有坏。
如果一定要区分的话,太监和后宫对王朝本身危害相对要小一些,毕竟他们只是废立天子,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继承人;而外戚和权臣专权则不同,他们想的是改朝换代。
比如从汉朝禅让于曹丕开始,直至赵匡胤篡位止,皇位的更迭都是通过禅让(篡位)完成的,篡位之人可以是权臣,也可以是外戚,还可以是武将。
而从宋朝开始,再无篡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