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饸饹面的历史由来(郏县饸饹面是不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由来:1、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为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2、传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04 15:57:06

历史由来:

1、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为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

2、传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一天,康熙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随命人做好食之。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间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3、据传,郏县饸饹面是明初由陕西传入的,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葱花等熬制的羊肉汤。当时,居民使用一种叫饸饹床子的工具,“自制自食”。清末时,以小麦面代替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