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西安工业发展怎么样,以及西安工业发展怎么样知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西安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2、西安这几年发展得怎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西安工业发展怎么样,以及西安工业发展怎么样知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西安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2、西安这几年发展得怎样 3、西安的工业发展状况 4、西安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西安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西安市主要上市公司:陕西煤业(601225.SH);ST大集(000564.SZ);隆基绿能(601012.SH);中国西电
(601179.SH)、西部证券(002673.SZ)、西安银行(600928.SH)、保力新(300116.SZ)、陕国投A(000563.SZ)、陕西建工(600248.SH)、金钼股份(601958.SH)等
本文核心数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全文统计口径说明:1)本文中西安市各区县统计数据统一采用各区/县属统计口径;2)2022年1-6月同比增速为前瞻汇总数据后计算所得,或会与官方披露同比增速存在差异;3)截至2022年8月15日,西安市莲湖区和周至县2022年1-6月统计数据未出,在此不做统计。
1、2022年1-6月西安市各区经济运行情况总览
2022年1-6月在面对国内疫情频发的考验中,西安市各县区经济情况持续下滑相对较为严重。2022年1-6月,西安市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为鄠邑区,最低为雁塔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最高为鄠邑区,最低为碑林;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最大为雁塔区,最小为蓝田县。
注:横轴代表“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月度累计)同比增速”;纵轴代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气泡大小代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2022年1-6月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对比
——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逐月上升
根据西安市统计局统计数据,2021-2022年6月,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1-6月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相较2021年1-6月,同比上升115.69%。
——鄠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
综合来看,2022年1-6月西安市各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值为3%,其中未央区、阎良区、鄠邑区和蓝田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全市均值。
3、2022年1-6月西安市投资走势对比
——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上升
根据统计,2021-2022年1-4月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5月开始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6月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5.5%,环比上升103.7%。
——阎良区增速最高,雁塔区次之
根据统计数据,2022年1-6月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达到5.5%,各县区增速均值达到15.9%,其中仅有长安区、临潼区、碑林区、新城区、未央区和灞桥区未超过县区均值。2022年1-6月,鄠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高,达到95.1%,其次为阎良区,增速为60.1%。
4、2022年1-6月西安市消费水平对比
——6月恢复态势良好
根据统计数据,西安市2022年1-6月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虽然相较2021年西安市消费品零售情况有较大下滑,但6月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上年同期水平差值明显收缩,2022年1-6月西安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70.87亿元,环比增长28.33%。
注:同比增速为西安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或与实际计算结果存在差异。
——新城区人均消费水平均超2万,遥遥领先
根据统计数据,西安市2022年1-6月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170.87亿元,各地均值为47.93亿元。各区县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于均值的县区分别为新城区、碑林区和雁塔区,2022年1-6月,三地零售额分别为110.45亿元、95.4亿元和176.77亿元。
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西安市人均消费水平最高区县为新城区,2022年1-6月达到20637.14元/人,远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雁塔区,2022年1-6月达到13058.28元/人。
注:①各地区按人均消费水平排列;②标红数据代表该区域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了各区域平均值;③人均消费水平=2022年1-6月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0年末常住人口。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城市产业画像系列:2022年西安市产业全景分析报告》。
西安这几年发展得怎样本文核心数据:GDP占比、工业增加值等。
1、西安市产业整体规划布局情况
(1)开发区布局:八大开发区协同发展
为更好促进西安市经济发展,西安市在发展过程中建设了六大开发区和两大基地,六大开发区即为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西咸新区(按成立时间),两大基地即为长安区的航天基地和阎良区的航空基地。详细分布情如下:
注:标黄雁塔区为2020年西安市GDP最高区县,下同。
(2)产业布局体系:“6+5+6+1”布局体系
在产业布局体系层面,根据西安市《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其提出了“6+5+6+1”的布局体系,其中“6”指6项支柱产业和6项生产性服务业,支柱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兼顾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则主要指研发创新、金融物流等产业。“5”则指西安市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规划布局,主要包括人工智能、5G等高新科技产业。“1”则特指西安市本地的文化旅游发展产业。详细产业体系和不同开发区和行政区产业布局规划情况如下:
(3)产业空间布局:“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空间布局
在西安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领域,西安市政府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核”指位于城市空间中心的文旅商贸核心,“三带”指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带,“一通道”指从空港新城连接高铁新城到国际港务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多板块”指各区县、开发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详细规划指标解读和产业空间分布情况如下:
注:“三带”中涉及区县、开发区部分加粗为产业引领行政区县/开发区。
注:蓝色双箭头为先进制造产业带,黄色箭头为物流大通道,紫色箭头为文旅产业带,绿色箭头为高新技术产业带。
(4)各区重点产业全景
各区重点产业布局来看,西安市文旅商贸等第三产业布局主要集中于以行政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以及以曲江新区为代表的城中开发区。围绕中心城区,西安市主要布局了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产业,助推西安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经开区、高新区、西咸新区和航空航天基地周围,以开发区为依托,带动各行政区整体制造业发展。
2、西安市产业发展现状情况
(1)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
从陕西省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来看,2011-2020年西安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20年西安市第一产业GDP占比仅为3.12%,第二产业GDP占比为33.21%,第三产业GDP占比则占63.66%。
(2)产业体系之六大支柱产业
根据西安市政府2020年印发的《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来看,西安市在支柱产业领域主要布局行业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
从产业布局重点分布来看,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以新城区、莲湖区和碑林区为中心的城市周围,产业重点的布局仍旧以西安市的各大开发区为主,基于不同开发区发展优势,发展不同类型支柱产业。
(3)产业体系之五大新兴产业
根据西安市政府2020年印发的《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来看,西安市在新兴产业领域主要布局行业为5G产业、增材制造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机器人产业。
从产业布局重点分布来看,根据西安市招商引资规划,西安市在五大新兴产业领域招商引资以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为载体,聚焦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5大新兴产业招商方向,围绕人工智能研发及产品制造、5G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关键器件、核心芯片、无人机、卫星通讯导航遥感市场应用,工业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3D打印、A1研发、齿轮组件、减速器、数据中心等产品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零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4)产业体系之六大生产性服务业
根据西安市政府2020年印发的《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来看,西安市在生产性服务产业领域主要布局行业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和会议会展行业。
从产业布局空间分布来看,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产业布局仍旧以西安市各大开发区为主,针对不同开发区的发展特点、区域优势和产业定位,分别发展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产业。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西安市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西安的工业发展状况西安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经济效益稳步攀升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5年来,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06年西安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93.86亿元,是2001年的1倍,年均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0.11亿元,是2001年的1.5倍,年均增长17.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4.9%,比2001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2006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10大主要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1.38亿元,比2001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9.9%,10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6%,与2001年基本持平。
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新高
2006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4,比2001年提高4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提高。从构成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的7大指标看,有5个指标2006年比2001年提高幅度较大,分别是:劳动生产率(元/人)比2001年增长1.5倍,总资产贡献率比2001年提高1.9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比2001年提高0.4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比2001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产品销售率比2001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三、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主要行业增效显现
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5年来,规模以上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使西安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行业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2006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83.51亿元,是2001年的1.6倍,年均增长21.2%;实现利润61.46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27.9%。几年来,西安市主要行业比重在逐年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在下降,2006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下同),比2001年提高6.7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为11.2%,比2001年提高3.6个百分点; 食品饮料制造业比重6.1%,比2001年提高1.94个百分点。西安市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主要行业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成为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信息、生物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加速优化升级,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四、大型企业拉动作用强劲
西安市大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5年来加大了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将企业做大、做强,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逐步增强,行业优势进一步显现。2006年西安市大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0.81亿元,比2001年增长1倍, 年均增长15.1%;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9%;实现利润51.57亿元,比2001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32.6%;利税总额76.25亿元,比2001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2%;主营业务收入616.72亿元, 比2001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6%。5年来,西安市大型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加大对研发新产品的力度,其中: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8亿元,是2001年的12.8倍,年均增长69.2%;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是2001年的7倍,年均增长51.5%;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1.19亿元, 是2001年的1.1倍,年均增长15.6%;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6.12亿元,是2001年的6.7倍,年均增长50.6%;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8.52亿元,是2001年的1.4倍,年均增长19.5%。
五、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大幅增长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70.40亿元, 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27.9%。占工业产品销售产值的6%,所占比重比2001年提高1.6个百分点。近年来企业注重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从而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2006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完成297.62亿元,比2001年增长2.6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5.1%,比2001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从行业上看,5年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新产品产值达到197.58亿元,占全市新产品产值比重66.4%,比2001年增长5.8倍,其中: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55.20亿元, 占全市新产品产值的18.5%,是2005年的3.1倍;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完成30.75亿元,占到全市新产品产值的10.3%,是去年的8.7倍;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完成22.27亿元,占全市新产品产值的7.5%,是去年的1.5倍。高科技、高附加值新产品的较快增长,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对西安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六、主要产品产量呈上升趋势
5年来,西安市工业产品产量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主要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工业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销衔接较好,形成了以汽车、齿轮、缝纫机、原油加工等产品的工业群体,是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其中增幅较大的有: 2006年发电量668001.2万千瓦时,比2001年增长2.6倍;小麦粉42.14万吨,比2001年增长2.1倍;乳制品57.6万吨,比2001年增长34.1倍;原油加工量82.38万吨,比2001年增长33.4%,水泥156.57万吨, 比2001年增长26.2%;缝纫机61.53万架, 比2001年增长72.2%;汽车10.35万辆, 比2001年增长9.4倍。其中: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小轿车59135辆,是2001年的9.6倍,年均增长60.2%,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汽车42828辆,是2001年的8.7倍,年均增长57.4%。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齿轮等是西安市的主导产品,是西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
七、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
2002-2006年,西安市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9.68%,年均上涨1.87%,工业品价格摆脱了“九五”时期到“十五”初期市场价格低迷徘徊的困境,是对“九五”时期价格长期走低的回复,价格走势呈现出低落—回升—上涨的运行轨迹。与此同时,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32.99%,年均上涨5.9%。西安市工业品价格的适度上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扩大就业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安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西安目前有两大瓶颈。
1、地理位置劣势:
西安底蕴深厚、综合实力强劲、定位高,因此从城市本身来说并不缺乏和东部竞争的底气。但是西安为什么多年以来没能真正的崛起呢?其实就是地理位置太弱了,西安位于大西北,四下无强邻,周边人口密度低,区域经济实力弱。
因此在这种没有人口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大区当中,地理位置是唯一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机会,而这方面西安也不具备。虽然西安的客流量很大,也是西北最大的枢纽城市,可是与郑州、武汉、长沙这些中部大城市不同,这些城市周边由多个三四千亿级别城市为支撑,可形成共振式发展,而西安却是孤掌难鸣,西咸一体化发展多年,咸阳没被带起来,房价到是带起来了。所以这样区为核心地位都难以转化为地理优势的情况下,大区竞争力又排在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之后,想要在经济发展方面对标成渝汉这些大咖是难上加难。
2、区域人口劣势:
西安自身人口不少,但是区域人口密度太低,整个陕西三千多万人,一个西安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虽然成都周边也没有什么强市,但成都背靠四川这个人口大省,而这个人口大省偏偏又是喜欢外出务工,所以成都的外来人口规模比例很高,甚至能够去虹吸贵州和云南的外出人口。但是西安就不同了,不仅自己省内人口少,周边的甘肃、山西、宁夏、内蒙人口更少,挨着河南、四川俩人口大省,结果人家的省会虹吸效应更强。所以西安只能靠这点存量人口与其他大城市博弈,然后还没有区位和经济优势,当然会成为瓶颈。如果西安能像成都一样有1600多万人口,竞争力早就甩开郑州了。但事实上你看看郑州这种有枢纽优势、区位优势、人口优势的城市,从县城为起点都在经济层面反超了西安,可见区域人口规模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一是发展定位不准,太虚,自我迷恋多,管用的少。二是产业定位不准,啥都想干,啥都不专。三是开发区大多,纯属小利益集团。四是区县发展条件差,动力弱。
一直想引领西北,但在区域大合作上协同不足,向西对甘青宁新辐射带动不够,没有成为西北引挚,向东难与东南诸省竞争,向西南无法在成渝形成竟争尤势!
从人文方面看,关中平原的人太乐于安于现状,思想保守。从产业布局来看,产品线单一而且过于高端化,比如军工,航天工业,电子工业,能源产业等,关乎民生的制造业寥寥无几,过去火柴,电池,肥皂,毛巾,玩具,灯泡,牙膏,螺钉螺丝,自行车,鞋厂,表厂等等都被产业升级淘汰了,一句话,地方工业几乎全军覆灭,靠央字号的产业和垄断行业的企业支撑着陕西省西安市。这些行业都是国家核心产业,但是可容纳的人太少了,所以承接东部产业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火车全靠车头带。
投资发展天津是个死例子 走 旅游 发展是个虚胖子 走制造实业发展 虽然是个利西安发展的长久大计 但不会给当下的官员添彩 远水解不了近渴 当下谁愿意给后任作嫁衣裳呢? 所以目前不会有啥好办法
瓶颈一词是指限制区域(或产业)整体发展中制约因素(一般包含单个或多个),突破瓶颈则发展进入快速道,瓶颈长期得不到改善则会制约发展和生产活动等。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一般硬性条件包括地理条件(包括自然条件、 历史 与现状)、国家定位(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区域影响力;而软性条件则包括营商环境、开放包容程度、城市创新等等。
如果仅从一座城市的内部视角,同比往年数据,我们都能发现城市的进步和改变,因此这样的视角是无法清晰准确发现西安城市发展瓶颈的。
因此下面我将分别在区位、人口、经济、产业、行业等多个方面将西安与周围临近省会城市进行对比,通过外部视角来客观看待西安目前城市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各城市统计局,对比结果以及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西北重镇
按照我国地理划分全中国共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东七大地区,西安所在的陕西省与宁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以及新疆自治区统归为西北地区。
虽然我国大地原点以及北京时间授时中心均在陕西省境内,西安在内陆地理版图中更接近于我国中部地区,然而从实际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来看,西安对我国华中地区的湖北、河南等省份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律不计,而对甘肃、宁夏、青海以及新疆在交通、教育、医疗方面的影响可以说非常直接,正基于此西安在2018年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文件中明确提出:“ 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 ,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 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西安因其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加上自身的经济、教育、医疗优势,最终获得了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扶持,但同时地处西北地区也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短板与劣势。
截止到2019年底,西北五省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排名分别为陕西省(全国第15名,25793.17亿元)、新疆自治区(第25名,13597.11亿元)、甘肃省(第27名,8718.31亿元)、宁夏自治区(第29名,3748.48亿元)、青海省(第30名,2965.95亿元),其中青海、宁夏、甘肃和新疆分别位列全国倒数第2、3、5、7位。
西北五省2019年共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823.02亿元,与整个河南省2019年GDP(54259.20亿元)相差无几。
整个西北五省约31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的三分之一;然而西北五省的经济却只占全国的5.53%。
西北五省虽面积幅员,然而因为其自然条件和地理地貌以及 历史 发展,其常住人口却排名全国倒数。
人口与经济
截止到2019年底,西北五省中陕西省人口3876.21万人、甘肃省2647.43万人、新疆2523.22万人、宁夏694.66万人、青海607.82万人,五省共计常住人口约1.03亿人,约等于山东一个省的常住人口量(1.01亿人)。
因此在人口密度方面,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均位列全国倒数,常住人口少、人口密度低直接影响的就是产业投资,从而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
2019年西安市共实现GDP9321.19亿元,全国排名第24位,且因为四普终核的影响,这一排名相较于2018年下降了3位,表现并不突出;在所有省会城市排名中也仅位列第15位,中规中矩;在国家中心城市以及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9个城市中排名末位,且是唯一一座GDP没有过万亿的城市。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020.35亿元,在全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中大约能排在15名左右,且明显高于经济排名中排在西安之前的长沙、佛山、泉州、东莞、济南、合肥、福州和南通,那么为何常住人口连年高增长的西安GDP却不如以上常住人口增量较低于西安的其他城市呢?
因为收入低!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064元,位列全国第61位。。。而上述城市中的佛山市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54043元,位列全国第11位,其他城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福州也达到了38719元,位列全国第45位。
然而整体收入低的背后隐藏的是西安市产业结构以及高收入行业不足的现状。
产业与行业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三次产业构成为3.0:34.0:63.0,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达到了63。西安下辖11区2县,从其他下辖区的经济表现来看,不难发现西安市经济呈现城区经济发展强劲,但县域经济严重失衡的经济发展现象。
其中雁塔区因辖区内包含了高新区和曲江新区等功能区2019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1.01亿元,这个GDP在我国整个中西部地区也名列前茅,然而西安市下辖的周至县、蓝田县以及刚刚撤县设区不久的鄠邑区因为地处我国秦岭,出于生态保护受限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呈现负增长。
县域经济的短板也直接造成了西安市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尽人意。
在最新2020年全国民营企业百强民单中,西安仅有一家企业入围排名第46位,且经营业务也与金属期货交易相关。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具体细分到互联网等 科技 新兴行业的表现就更加暗淡,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分布中,西安并未有互联网企业入围。
综述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内部视角来看,虽然西安市西北唯一的特大城市、副省级城市以及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但从外部视角来看,西安所处的西北地区无论是常住人口数量还是人口密度均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西安带动和辐射能力受限。
人口数量和密度则决定了交通、产业等方面的投资欠发达和不足,产业类型发展不足则影响了就业人口的平均收入,同时西安因为其地理地貌环境造成了县域发展严重不足,外加过往营商环境和开放包容程度等利于产业发展的因素滞后,造就了民营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远低于其他同级别城市的发展现状。
2017年开始,西安意识到人口对于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的重要性,率先在全国降低落户条件向全国争夺人才,这一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西安连续三年常住人口增量位列全国城市前四位,常住人口总量也顺利破千万;同时西安依靠“一带一路”布局中欧班列打造内陆港,通过过去三年的加速赶超,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通数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与此同时西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19年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2.56亿元的基础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高达1247.99亿元;在此基础上西安市也不断打开城市会客性,先后在 旅游 、互联网、电子竞技、东西部合作交流、电影等多个领域举办会展和交流活动,全力打造会展经济,2020年建成交付的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48.7万平方米,填补了无10万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展馆空缺,提升西安乃至西部会展产业发展水平,成为国家级丝路国际会展中心。
2020年三季度西安市共实现GDP7075.31亿元,其4.5%的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副省级第一、全国经济25强城市第一,不仅如此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增长12.9%,其中工业投资达到24%。
可以说,当下西安市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西安市自身民营企业和高 科技 企业发展体量、创新力、扶持力度、执行力度与其他城市仍有明显差距,2018-2019年西安市失业率上升至3.27%,而民营企业提供了整个 社会 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中90%均在民营企业。
因此我们总监目前西安发展的主要问题(瓶颈)是:从外部视角来看,西安市地处西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周边强省会城市发展强劲;从内部视角来看,西安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落后。
以上回答仅供大家参考。
一,人的观念,陕老大,缺之服务意识等!二环境主要是雾霾的影响,对高端人才,海归人才,顶尖院士级人才有影响,三工资低,对大学生畄西安有影响。等。当然这几年有进步。
西安人“老婆孩子热炕头”思想意识占据上风,工作以进国企事业单位为荣,挤破头都想进。创新动力和能力严重不足。
西安发展最核心的障碍还是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治理能力不高。
就客观条件而言,有着优越的教科文卫以及军工、硬 科技 的存在,西安的发展基础本是很好的,不要说在北方城市中,就算是跟东南沿海甚至北京上海比也并不逊色,远非毫无高端基础的郑州之类的新兴城市可比。但是,一直以来西安的政府在观念、意识上都处在落后的状态,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近几年来,政府高层的情况有所改善,西安立刻便有了爆发式的成长,这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西安要想大发展,必须从上到下彻底改变政府机构和工作人言的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才行。
就西安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不宜走低端加工业的路子,不要去试图承接东南部淘汰的落后产能,也不要沉迷与、于 旅游 产业,而是要走出自己硬 科技 的高端路子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从根本上改善政府作风、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大批的高端产业、互联网企业、文化产业落户西安,把西安打造成中国首屈一指的硬 科技 之都、互联网总部、文化产业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