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地位 诗经的地位和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经的地位,以及诗经的地位和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诗经》有怎样的文学地位?


2、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什么地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6 22:33:0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经的地位,以及诗经的地位和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诗经》有怎样的文学地位? 2、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什么地位 3、诗经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 4、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诗经的文学地位? 6、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 《诗经》有怎样的文学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什么地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诗经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

诗经在我看来,不仅是我们课本上说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巨作,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更是古代劳动人们和当时的民风民俗的一种真实写照。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句子可能在有些朝代会被当成低俗的文人作品,但是却可以很好的将年轻男女的情事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诗经的魅力所在。语言没有唐诗宋词的那般华丽,但是朴实无华中窥见真情,是一种语言的功底,更是对普通生活的一种文字的驾驭能力。所以诗经的地位,不仅是中国诗歌文学的鼻祖,也是一部不朽的巨作。他可以影响的不是一个时代,而是中国文化的整个历史!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的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的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诗经的文学地位?

《诗经》作为古代文学巨作之一被人们尊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著作,也是我国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了栩栩如生的先前社会拥有哪些政治面貌、经济面貌、社会风俗面貌,其采用的手法既客观又拥有无穷的文学价值。

《诗经》“风”和“小雅”代表了这部诗歌总集最高的文学成就。《诗经》中的那些来自于社会底层的诗篇,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建国到春秋中叶期间的作品,最后成书于公世纪六元前。因为《诗经》的原产地是在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以及长江地区, 加上它的作者层次众多,包括了从平民到贵族的各个阶层,所以它的内容很丰富,题材十分广泛。农业祭祀,战争徭役,男女情爱,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所涉及。从形式上来说,《诗经》在语言技巧上抑或是形式体裁上,都有它独显的魅力,前所未有的“赋比兴”的用,工整的四言句式和重章叠句的使用,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先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诗经》从内容上,它聚集了古人对社会政治独到见解,丰富的感情生活,从整体上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从形式上,古人为了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在句法和章法上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古人在创作时,通过自己对描述对象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诗经》拓宽了后世诗歌的内容题材。《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正式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诗经》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情感、民俗风情等,都在其中有了形象的表现。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内容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

一、《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战争的诗歌,其中有不少反映征战艰辛、征战不归,亲人离散的作品。《式微》是厌倦战争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借控诉国君反映征战生活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短短十八个字,反映出了士兵的悲惨,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又如《何草不黄》反映的是战争的无休止摧残了士兵的青春年华。诗中描述“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全诗四章,描述征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片凄凉悲苦,民不聊生的情景,战争的残酷是对士兵们人性的摧残,所以有了人还不如野兽的现实。又如《采薇》,表现出战争的苦难,士兵们的思乡之情。这些诗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对战争残酷的斥责,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比较重视细节、场面的描写。在此后的诗歌中,描写战争的诗歌数不胜数,描写战争比较突出的当属唐朝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歌叙事显然是受到《诗经》的影响的,杜甫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他的诗歌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或人或物,精心刻画,表现出他对战争的残酷。如杜甫的《无家别》,写出由于战争,故乡变得荒凉,老母病死,自己也无家可归。“三吏”、“三别”无不是痛诉战争使人民民不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可否认, 杜甫写的战争的诗歌和他所处的时代是有很大的联系的,但是他在诗歌叙事上是受到《诗经》影响的。《诗经》中还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的诗作,或表现男女相互爱恋,或表现婚姻生活。如《关雎》,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静女》中男女两情相悦,男女幽会。

二、《诗经》中许多关于爱情的诗歌都表现主人公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爱情遇到挫折,就会痛苦。如《柏舟》中,女子要求自主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却遭到母亲的反对,女子宁可以死殉情,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真实的情感。表现出女子爱情受阻时的痛苦以及希望追求自由爱情。这样的题材在后世也很多,《孔雀东南飞》就是很好的例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遭到母亲的反对,最后为了守住自己的爱情,双双殉情。又如《长生殿》,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离合生死之情。这些都是继承了《诗经》中对爱情的描写。

三、《诗经》中还有一类怨刺诗,大多产自厉王、幽王当政的西周后期,政治腐败昏庸,这些诗就是描写作者担忧国家前途,怒骂奸佞小人,痛斥君王的昏庸。如《十月之交》描写幽王当政时期,日食地震,交相并行,百姓民不聊生。《巧言》直斥昏君信谗言,昏庸无道,导致真个社会政治的黑暗不平。在后世,怨刺诗也是众多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有大量的怨刺诗,重点描写的恶吏苛政的残虐和百姓苍生的痛楚,聂夷中的《咏田家》描写出苛政下农民被压榨的一无所有,只剩下逃亡这一条路。又如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诗人站在民众受害立场,对恶吏贪官残民以逞的豺狼本性表现了极大的义愤。所以在后世诗歌很多题材中都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只是后世对它们又发展、完善了。

其次,《诗经》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体现在它的艺术手法,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说法很多。简言之,赋,铺陈直叙,将诗人的思想情感直接表达出来;比,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的情感用一个对象来比喻;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情感,引起诗人作诗。在《诗经》中,这三种手法是交叉使用的。

一、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如记述周民族历史的《绵》、《氓》、《生民》、《公刘》以及反映奴隶生活的《七月》等长诗都是赋体。《氓》是《诗经》典型的以赋为主的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写的是一位妇女在婚前婚后不同境遇,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七月》也是以赋为主,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月中的生活。在后世的诗歌中,赋也被极其广泛的运用。六朝乐府民歌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战城南》,长篇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等,也基本上是赋体。建安文学中最能表现“建安风骨”的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也是赋体,曹植的《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和王粲的《七哀诗》,等皆为赋体。二、

二、《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多,比较好理解。如《硕鼠》将官僚比作硕鼠,榨取老百姓的钱财。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可以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后世的《古诗十九首》中就大量的用了比手法,十九首中出现“比”这一表现手法的诗歌共九首。其中,七首,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胡马、越鸟为喻体,讲胡马、越鸟都依恋家乡,而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又如“浮云蔽白日”以“浮云”比喻迷惑游子的世俗名利,“白日”指代的当是游子。《西北有高楼》的“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借双鸟共飞为喻,表示对于楼中歌者的深切同情。《明月皎夜光》的“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以鸟的高飞比人的腾达。

三、兴在诗歌中的运用比较的复杂,有的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作用,有些带有比喻的意思,所以比和兴常常是一起使用的,比兴手法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像寄寓思想情感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在《古诗十九首》里有很多运用兴手法的诗,十九首中含有“起兴”表现手法的作品有十首。如《凛凛岁月暮》中的“凛凛岁月暮,蝼蛄夕鸣悲”,是以冬日蝼蛄之鸣来烘托下文思妇之伤感。《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天空月之明亮来烘托下文思妇的忧愁孤独。《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以青青之草照应下文人之青春。《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无我和谐的思想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很大的影响。

四、《诗经》的句式也给后世的诗歌带来影响,《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带有很强烈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言句短促节奏鲜明,加上重章叠句,更能表现出动作或情感的变化。如《诗经》中的《诗经· 蒹葭》《无衣》等。后来的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