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几种
2、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3、文言文特殊句
今天给各位分享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几种 2、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3、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有哪些 4、文言文特殊句式 5、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几种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2)谓语省略。
(3)宾语省略。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不:通“否”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义。
2、不拘于时,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3、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
4、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6、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7、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8、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9、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12、则曰-省略句
扩展资料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2.谓语的省略
3.动词宾语的省略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6.兼语的省略
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五、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六、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七、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有哪些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其中,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类。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
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即句子结构与我们现在的造句习惯不同。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5、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文言文简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