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 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并解释意思

今天给各位分享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并解释意思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哪三个


2、孙权劝学中的成语有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01:29:46

今天给各位分享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并解释意思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哪三个 2、孙权劝学中的成语有哪些 3、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4、出自孙权劝学的,故事的两个成语,分别是什么 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哪三个

出自孙权劝学的三个成语有: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孙权劝学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扩展资料 出自孙权劝学的三个成语有: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孙权劝学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有哪些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一共有两个,分别是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

1、吴下阿蒙

成语拼音:wú xià ā méng

成语解释: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成语出处:晋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用法:吴下阿蒙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子:马湾有鬣,德小是崇,先生天游,而人曰佳墉。嗟乎!非吴下阿蒙。(明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续篇》)

2、刮目相看

成语拼音:guā mù xiāng kàn

成语解释: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成语用法:刮目相看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着成绩。

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成语辨形:刮,不能写作“乱”。

成语辨析:“刮目相看”和“拭目以待”;都含有“擦眼睛看”的意思。但“刮目相看”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着看某种事情的发展。

近义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

反义词:视同一律

成语例子: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朱自清《这一天》)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

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 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 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从这时候开始,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 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 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 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 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出自《孙权劝学》中的四个成语是:

(1)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3)士别三日(形容人分别的时间很短)

(4)开卷有益(比喻读书有用处).

《孙权劝学》中表明吕蒙已经认识到读书重要性的语句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出自孙权劝学的,故事的两个成语,分别是什么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

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成语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出处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了呢?”

扩展资料

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2、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释义: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3.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释义: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4.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释义: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5.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释义: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释义: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释义: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8.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释义: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9.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10.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释义: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