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苏武的精神品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武的精神品质用孟子的名言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苏武牧羊的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2、苏武牧羊体现了一个什么精神
3
今天给各位分享苏武的精神品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武的精神品质用孟子的名言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苏武牧羊的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2、苏武牧羊体现了一个什么精神 3、苏武传中是如何体现苏武的高尚品格的? 4、苏武的品质,是什么样的人? 5、苏武牧羊主要写了什么,赞扬了苏武什么精神 6、苏武牧羊的精神是什么 苏武牧羊的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苏武牧羊》赞扬了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忠心耿耿,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苏武的品质有历尽艰辛,忠于汉朝、面对敌人不屈不饶、忍受思乡之苦等。
苏武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苏武死不负国、不辱使命、忠于大汉王朝的民族气节,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节操。苏武不被威武所屈、不被富贵所惑、宁死不降的执着精神表明了其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如草芥的独特品质。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单于正是想利用冰天雪地、苦寒孤寂的险恶环境摧毁苏武的意志,让他耐不住折磨而投降。然而苏武硬是凭借心中的无比坚强的信念挺了下来。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苏武活了下来。而且,坚持了十九年。苏武这种坚强不拔的品质正源于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中华历史上的一个巨人,让后人永远怀念他、敬颂他。
苏武牧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翻译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仙,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回归汉朝。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单于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和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部落的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
苏武牧羊体现了一个什么精神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能失去了做人的骨气与节气,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记于心的事情。汉朝时期有个历史典故苏武牧羊,里面的苏武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保持着一颗纯洁的爱国之心。他出使匈奴的时候,多次受到匈奴单于的利诱,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气。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牧羊,是指汉朝人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记载,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然后被匈奴扣留。匈奴单于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不给他吃喝,天下大雪,苏武把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然后匈奴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归汉朝。苏武毫不动摇,被匈奴扣留19年,受尽苦难,忠贞不屈,回到汉朝时头发胡须都变成白色了。
苏武是中国历史上能够坚持民族气节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篇人物传记赞扬了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忠心耿耿,不畏强权,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
苏武传中是如何体现苏武的高尚品格的?
《苏武传》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了苏武的光辉形象。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不屈服于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遣于北海牧羊。第二部分写李陵以旧友身份陈述苏武家中变故,并自道真情,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终得回归祖国。全文层次分明,笔触丰满,刻画出苏武的爱国志士形象。
文中详细记述了卫律以言相逼、以剑威胁、以利相诱的过程,苏武铁骨铮铮,予以痛斥,其思想、形象凸现纸上。李陵劝降又全然不同于卫律逼降,李陵详言苏武的家庭变故,并惺惺相惜、推己及人,意欲动摇苏武对汉朝的信念,而苏武在表明心迹之后,以“愿勿复再言”却之。一次未成,又“饮数日”,再劝,苏武以“效死于前”相答,其至诚终引出李陵的喟叹、自责,泣下沾襟。
为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其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于环境描绘。苏武自刺后,被置地坎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被幽置大窖,断绝饮食,卧而啮雪,与旃毛并咽,困苦中愈显苏武的性格坚强。牧羊北海掘鼠食为食,仗节操持,节旄尽落,其历久而不变的节操更令人敬仰。
班固还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
作为史传文学,《苏武传》详细地记载了苏武被扣匈奴后长期坚持艰苦斗争的事迹,在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突现了人物的性格光彩,赞扬了他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对祖国的忠诚,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
苏武的品质,是什么样的人?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苏武被困匈奴后,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匈奴为了使苏武屈服,也使出各种残酷的手段来折磨他。先是单于“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然而,“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顽强的生命力,让匈奴人也不敢相信,以为他是神人。于是把他流放到环境更加恶劣的北海无人处牧羊,并且“羝乳乃得归”。北海,乃今天的贝加尔湖。自然环境可想而知。此外,粮食供应又时断时续。此时的苏武,连最起码的生存资料都没有保障了。后人也曾惊疑苏武在此环境下如何能够存活。“何处吹笳薄幕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⑹
单于正是想利用冰天雪地、苦寒孤寂的险恶环境摧毁苏武的意志,让他耐不住折磨而投降。然而苏武硬是凭借心中的无比坚强的信念挺了下来。也许,当他下定决心死不降敌的时候,他就做好了面对一切困苦的准备。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就这样,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苏武硬是活了下来。而且,坚持了十九年。苏武这种坚强不拔的品质正源于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中华历史上的一个巨人,让后人永远怀念他、敬颂他。
据史料载,当时汉使出使匈奴,为匈奴所困者,不独武一人。“汉使留匈奴者前后十馀辈”⑻史任敞奉旨出使匈奴,欲令单于“为外臣,朝请于边”。“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⑼又有郭吉游说匈奴,言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下。今单于即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汉。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不归,迁辱之北海上。”⑽又有赵破奴,“以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击匈奴左王。左王与战,兵八万骑围破奴,破奴为虏所得,遂没其军。居匈奴中十岁,复与其太子安定亡入汉。”⑾又有路充国为匈奴贵族报丧,“单于以为汉杀吾贵使者,乃留路充国不归。”⑿直到“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等于汉。”⒀路充国等人才得以归汉。还有张骞出使月氏,道半为匈奴所捉。史言匈奴“留骞十馀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⒁。当然还有随苏武同去的常惠等人,“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馀年,昭帝时乃还。”⒂他们之中也不乏守节不屈者,但历史却惟独记住了苏武。这并不是说历史是不公正的,或者说苏武是幸运的。而是因为苏武是他们中的典型,也是他们的榜样。
他“十九年守节不屈,做得彻底,做到了家”⒃。相比而言,其他人只是衬托出了苏武的独一无二。出使匈奴十九年,“举剑击之”不能使之屈服;“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不能使之变节;在天寒地冻、无衣无食的恶劣环境下,“卧啮雪与丹毛并咽之”,“掘野草去屮实而食之”。试问中国历史上几人能有如此作为?仅有一人,这就是苏武!
钱穆 先生曾这样评价苏武:“苏武不能不说是一个贤人,若要说他是一个圣人,他也得和伊尹、伯夷、柳下惠为等俦。他已在一点一角上是圣人,十九年守节不屈,做得彻底,做到了家。虽不能同孔子大圣相比,宁能说他不得比伊尹、伯夷、柳下惠?此刻且不必争,也不必叫他是圣人,他总是一贤人,总是一豪杰。”⒄此言不虚,苏武就是一贤人,就是一豪杰!
读懂北海放牧英雄——苏武
暮秋时节,凛冽的寒风将漫地枯叶吹的四处飞扬。严寒,笼罩了整个世界,寒冷中我读懂了苏武,明白了苏武的心声,明白了苏武的忠诚,更加明白为何苏武为后世千古传颂。
时光回转,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使团出访匈奴——一个荒凉蛮夷的国度。外交使臣做来并不易,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卫律名与利的诱惑,面对卫律的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荣华富贵,而苏武最终不肯向单于面北称臣。
为此,他被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是特别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天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也惟有苏武手持旌节活着,挺着,誓死不屈服。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野草,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捍卫汉廷的威严。
悠悠19载,已是两鬓斑白的苏武,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依旧手拄那件跟随自己19年,却又是色以褪尽的旌节,高拍头颅,激动的流下幸福泪水。苏武没有司马相如文章写的华美,也没有李广驰骋沙场的英勇,但他却默默的信守对祖国的诺言。北海牧羊的英雄气节,足以令他万古流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气歌。苏武的故事催我泪下,苏武的气节催我奋进。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走在秋风中的我终于读懂了何为“忠诚”,何为“英雄”。
“一入匈奴十九年,节旄尽落犹思汉。”古人的这两句诗是对苏武事迹极其人格的真实写照。“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人们把他的故事写进戏剧,编成舞曲,以此纪念他。历史对他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高尚情操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钱穆 先生曾说:“所谓大人物,他不仅在当世,还要在身后,对历史有影响,有作用,这才是大人物。”⑴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其民族气节一直为历代人们所敬仰和推崇。 鲁迅 先生曾说欲作一部中国的“人史”,好的坏的都有。在好的方面,第一个列的就是“啮雪苦节的苏武”⑵。可见苏武精神之伟大,对后人的影响之深。
参考:
苏武牧羊主要写了什么,赞扬了苏武什么精神苏武牧羊主要写了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苏武牧羊的精神是什么《苏武牧羊》主要表达了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苏武的品质有历尽艰辛,忠于汉朝、面对敌人不屈不饶、忍受思乡之苦等。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苏武牧羊多少年
苏武牧羊根据历史记载应该是十九年,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是四十岁,回国的时候已将近六十。苏武牧羊在匈奴的时候,匈奴被汉朝霍去病打败平息了好几年。
匈奴虽然嘴上说与汉朝友好相处,实际上老是想攻占汉朝国土。当时匈奴也派很多使者来汉朝求和,而汉朝使者却有时候被匈奴扣押。后来汉武帝打算出兵攻打匈奴,这时候匈奴却把之前扣押的使者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感激匈奴,于是派苏武带领上百人出使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