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定律的内容 分离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基础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分离定律的内容,以及分离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基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分离定律实质是1比1还是3比1


2、遗传规律之分离定律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6 00:59:3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分离定律的内容,以及分离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基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分离定律实质是1比1还是3比1 2、遗传规律之分离定律是什么? 3、分离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4、分离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5、分离定律是什么 分离定律实质是1比1还是3比1

分离定律实质是1比1。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细胞里的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里去。因为等位基因分离以后会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且比例是1:1。所以当我们发现一对基因形成的配子类型之比是1:1,则可以说明这一对基因为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又称孟德尔第一定律。其要点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该定律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在减数分裂时经过复制后发生分离是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分离定律

遗传规律之分离定律是什么?

德国生物学家孟德尔从1857年起就开始在他任职的修道院后面的空地上,以豌豆作材料进行了许多杂交试验,经过八年的努力工作,他从他的实验结果分析中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我们知道,豌豆是一种很容易栽培、生长期又短的严格自花授粉的植物。豌豆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在这些品种中,有高茎的和矮茎的,有开红花的,也有开白花的,种子有黄的和绿的,种皮有圆滑的和皱缩的,等等。孟德尔首先选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试验。例如他把纯的高茎豌豆和纯的矮茎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杂种一代(F1)全部是高茎的,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通常把这个在F1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当用F1自交时,得到的杂种二代(F2)就不是只有高茎的性状,而是高茎和矮茎的性状都得到表现,不过矮茎的数目要少一些,高茎和矮茎的比例是三比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孟德尔作了科学的分析,他认为F2不同类型的数目,是由于两种花粉细胞,对两种卵细胞随机受精的结果,从而推断出生物的性状是由某种遗传因子所控制的。比如说,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分别是由一对遗传因子决定的,高茎的遗传因子用DD表示,矮茎的用dd表示。在F1中表现出来的叫显性因子(如DD),没有表现出来的叫隐性因子。因此,当用F1自交时必然会发生分离,如图所示。纯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所以得到显性和隐性的三比一的比例。例如,含有D和d的杂种一代在产生配子时,D和d的数目是相等的,而各种不同的配子在结合时又有着同等的机会,所以在F2中表现为DD(1)∶Dd(2)∶dd(1)或高∶矮=3∶1的规律。

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孟德尔用杂种子一代跟亲本回交的方法作了进一步的验证。他让子一代的杂合高茎(Dd)豌豆,与纯合显性亲本(DD)或纯合隐性亲本(dd)交配。按照上述分离假设,杂合子一代(Dd)必定产生D和d两种配子,而纯合亲本(DD或dd)只产生D或d一种配子。因此,让杂合一代跟纯合显性新本交配, 后代必定都是高茎豌豆,没有矮茎豌豆;如果让杂合一代跟纯合隐性亲本交配,其后代必定是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各半。实验的结果跟预期的完全一致,证明分离假设是正确的。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生物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杂交分离假设,因此就把孟尔发现的一对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下并不相互影响,而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配子中去的规律,叫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告诉我们:第一,个体上的种种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第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双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的;第三,基因由于强弱不同,有显性和隐性现象,F2显性和隐性的比率是三比一;第四,遗传性状和遗传基础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遗传性状指的是个体所有可见性状的总和,遗传学上叫做表现型,而遗传基础则是指个体所有的遗传内容的总和,遗传学上叫做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有不同的表现型,也可以有相同的表现型。例如:DD 的表现为高茎,dd的表现为矮茎;而DD和Dd则均表现为高茎。DD和Dd虽然表现型是相同的,但它们的基因型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在性状遗传上是有差别的。DD的后代总是高茎,而Dd的后代则有分离。

分离定律对于我们掌握育种工作的主动权是很有帮助的。比方说,根据分离定律,F1往往表现一致,从F2开始会有连续几代的性状分离。因此,在动植物的杂交育种工作中,我们应从F2就要进行选择;同时,采取连续自交的方法,继续繁殖并观察后代的表现,以鉴定所选择的类型在遗传上是否稳定。

此外,分离定律还能帮助我们弄明白近亲繁殖不好的道理。分离定律告诉我们,儿女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此父母的亲生儿女之间有二分之一的基因是相同的,依此类推,同胞兄妹之间有四分之一的基因是相同的,……就是说,近亲在遗传学上来说,意味着他们有很多基因是相同的。因为这个缘故,近亲结婚致病基因结合的机会比非近亲结婚大得多,从而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生率增高。据估计,正常人身上每人都带有五六种隐性病基因,由于是杂合的,被等位的正常显性基因所掩盖,并不表现病态。在群体中,你带有这五六种隐性致病基因,他带有五六种隐性致病基因,不容易造成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相遇(纯合)。在近亲之间,由于有许多基因是相同的,这就容易导致后代出现隐性遗传病患者。所以,我国的婚姻法规定“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分离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内容: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

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在孟德尔定律中最根本的就是分离定律。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纯合子中相同染色体上占有同一基因位置的来自双亲的二个基因决不会发生融合而是仍维持其个体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基因发生分离,其结果是杂种第二代(F2)和回交一代(B1)中性状会发生分离。

扩展资料:

发现过程

孟德尔将高茎品种的种子再进行培植,第二年收获的植株中,高矮茎均有出现,高茎:矮茎两者比例约为3:1。孟德尔除了对豌豆茎高以外,还根据豌豆种子的表皮是光滑还是含有皱纹等几种不同的特征指标进行了实验。

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皮光滑的豆子与皱纹豆子杂交后,次年收获的种子均为光滑表皮。将下一代的种子再进行播种,下一年得到了光滑表皮与皱纹表皮两种,比例也为3:1。此外孟德尔还针对种子颜色黄绿两色作为区别标准进行了杂交试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应用

由于有些遗传疾病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些遗传病在通常情况下很少会出现,但是在近亲结婚(如表兄妹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从而使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必须禁止,这在我国婚姻法中已有明文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离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德尔遗传定律

分离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分离定律: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

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理论由来

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在孟德尔定律中最根本的就是分离定律,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纯合子中相同染色体上占有同一基因位置的来自双亲的二个基因决不会发生融合而是仍维持其个体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基因发生分离,其结果是杂种第二代(F2)和回交一代(B1)中性状会发生分离。

分离定律是什么

分离定律: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也就是说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理论由来

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在孟德尔定律中最根本的就是分离定律。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纯合子中相同染色体上占有同一基因位置的来自双亲的二个基因决不会发生融合而是仍维持其个体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基因发生分离,其结果是杂种第二代(F2)和回交一代(B1)中性状会发生分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