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当前主要矛盾,以及当前主要矛盾判断发生变化的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当前主要矛盾,以及当前主要矛盾判断发生变化的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3、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4、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关于中国发展全局和战略的新的重大判断。深刻理解这一判断,正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
扩展资料: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
1、需要的日益增长和广泛问题
需要源自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需要从内容上可以概括为自然需要、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2、美好生活需要与满足需要的问题
所谓美好,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讲,它是指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具体到社会生活而言,美好生活就是指人们对发展过程、结果和状态的美好体验和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以一种集中、凝练、典型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核心要素、关键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意义非同寻常。
它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中国,表现为新的性质、新的内容、新的水准,实现了人民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跃升。它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出现了一次根本性转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在富起来的过程中让中国全面强起来、真正强起来、持久强起来,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扩展资料: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一个尺度,主要矛盾的概括和定位,实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地标”。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衔接过渡期,走出初级阶段的酝酿加速期,以及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进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意味着什么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承载的是人民现实、具体的向往和追求,有着丰富而切实的内容;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有着明确而具体的方案;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彰显着朴实而强烈的为民情怀。
所谓发展的不平衡,着重是从发展的空间结构而言,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差距等;所谓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从发展的总体水平特别是发展的质量而言,在目前阶段上,这种不充分更多表现为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充分。
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社会发展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而实现。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多种社会矛盾中,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创造历史伟业的动力,也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源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是时时刻刻展现在中华大地上人们纷繁复杂的现实利益的动态表达,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递增性的特点。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递增性方面入手,全方位多层次动态认识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工作中多关注人民的需要,关怀群众的生活,关切到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把握共性又把握特性。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保障、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