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图书馆有多少职工 上海图书馆 工作

今天给各位分享上海交大图书馆有多少职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上海图书馆 工作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交大西迁60多年了,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现在是什么关系?


2、上海交通大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3 21:47:24

今天给各位分享上海交大图书馆有多少职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上海图书馆 工作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交大西迁60多年了,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现在是什么关系? 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介绍 3、上海市最大的图书馆在哪个地方? 4、请问有人知道上海的大学里哪家的图书馆最大,海事说它的最大,同济的说它的最大,我感到很有趣,挺奇怪的 交大西迁60多年了,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现在是什么关系?

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现在还在为争夺正统而辩论,应该是同宗同源的竞争关系。

西安交大和上海交通同属于交通大学的分支,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名为交通大学后,在上海办学。1952年交通大学院系调整后,成为理工科大学。1955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沿海城市,今后一般不应该再新建和大规模扩建高等学校。

在此指导精神下,国务院考虑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足,工业基础薄弱。为了为振兴经济提供人才,教育部按照新工业基地的分布,决定将交通大学主体迁往西安,其电讯系迁往程度,建立成都电讯工程学校,而 汽车 专业调往长春,建立长春 汽车 拖拉机学院。规定要求较大在1956年到1957年两年内,分批完成全部迁校工作。

交通大学校方与陕西省西安市等相关人员研究决定,交大定址在西安皇甫庄兴庆宫遗址之上,占地1260多亩。1956年7,8两月,学生3906人,教师243人,职工572人,家属1200人登上上海铁路局开出的交大支援大西北的特殊专列,分趟离开上海,奔赴西安。当时的交大师生和家属,都持有一张粉色乘车证,正面印有火车图案以及“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字样。

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开学典礼。至此交通大学在西安已有师生员工及家属共计六千多人。此后,迁校活动继续进行,然而此时一些交大教师向交大校友写信,动员他们为迁校问题出面说话,否则将来会有人搞护校运动。部分人认为,在迁校宣传工作中,只讲迁校的好处,而对坏处支字不提。

((第一批西迁交大学生抵达西安)

交大师生开始对迁校问题的看法出现分化。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彭康考虑到这种情况,请示了当时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决定在全校师生和员工之中展开讨论,广泛听取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继续实施迁校工作,但多数人并不赞成继续迁校。最后统一共识,如果现在撤回已经迁移的师生,不仅浪费资源,还不好达成西部开发的国家战略,也不好向西北人民交待。

教育部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认为交通大学不必全部搬迁,也可以搬迁一部分。但是由于已经搬迁了大部分物资,交大仍按原计划迁校。此时交大内部已经就迁校时宜发生分歧,副校长程孝刚提出,交大有安土重迁的传统。1957年7月29日,交大将新方案呈交高教部,希望两地对办学资源,设备,图书等做重新安排。西安部分设置21个专业,上海部分设置14个专业。

正式分校后,两地学校又对一些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两地交大又分别合并了一些学校。西安部分并校工作完成后形成11个系23个专业,上海部分并校工作完成后形成6个系19个专业。1959年6月2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发出报告,认为交通大学上海和西安两个分部都有较大规模,但是距离较远,不便统一管理,而且两校都已经确立为全国重点学校,因此将交大上海和西安两个部分独立成为两个学校。上海部分改称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改称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则另觅人选。后来原交通大学副校长朱物华和程孝刚留任上海。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同属211工程与985工程院校,同在C9联盟之中。但是交大西迁过程中,由于西安交大继承了当时大部分交大的师资和设备等教育资源,以正统自居。并且两校都把西迁这段 历史 作为校史的重要部分,西安交大更是修建了纪念馆。

但是随着上海交大重新崛起后,两校部分人员对于两所交大谁才是老交大的继承,争论不休。两校校徽非常相似,且校门挂牌均为交通大学”,并没用上海和西安以区分,双方都在争夺交通大学的老字号。

支持西安大学为正统的人认为,西迁时交大的大部分教学设施器材与60%的师生迁到了西安,西安部分的专业和教授数量多于上海部分,甚至在师资和高年级学生等方面给予上海交大部分适当支援,而且原交大校长彭康成为西安交大校长,有一脉相承的涵义。

而支持上海交大的人认为,交大西迁前办学地一直在上海,上海交大继承了原交大的校舍,图书馆等场所,包括全部四名中科院学部委员在内的大部分老教授也留在上海,故上海交大应为正统。

但是大部分交大校友还是能秉持客观的态度,认为两所交大同源于老交大,并无正统支庶之别。在一致对外上,两所大学都能达成共识。两所交大校友都认为,对于某些大学,与 历史 上的老交大并无关系,但是也假冒交大的品牌,滥用其名号,应该制止这类现象。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两校应摒弃瑜亮情结,保持密切合作,相互支援,共同进步,共同建设祖国的交大西迁初心。

两个互不相属的大学。正宗的“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现在只有三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台湾新竹)。1949年以后,老交大一部分师生去了台湾成立(“复校“)了“交通大学”(类似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等)。后来,留在大陆“交通大学”主体部分西迁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留在上海只有船舶工程系,叫“南洋工学院”后来更名“上海交通大学”。中央最终决定交通大学在上海和西安分两地独立招生。但后来上海经济远远好于西安,上海交通大学是三者中最强的,后来华东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都是冒“交大”之名,引起老交大校友强烈反感,校友会发函给教育部反映过这个事情。

如果不是体制因素 怎么会有所谓西安交大 北方人吃完了上海全数送过去的教授的老本 就每况愈下 现在的西安交大已经被上海交大远远的甩在后面 上海交大从一张白纸做起 重新恢复了原来交大的光彩 所以说 任何事情只要放在了外地 尤其是北方 那么就会退步 直到崩溃 你们这些外地人只会说大话 离开了上海人 真的就是一事无成 你们可以下课了 你们不配拥有交大 交大只能回到上海母亲的怀抱 才有希望和前途

全国的几个交大。都是同宗同源。你们仔细看他们的校徽就发现。基本上大同小异了。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缘自于几十年前国家支援西部。想将上海交大迁到西部。于是迁了一部份。

迁移这种东西。你知道的。总有人愿意。总有人反对。何况当时西安的生活条件和上海相比中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和平年代。没有多少人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导致搬迁没有搬完。而后来就形成了。东上交,西西交。两足鼎力的情况。

但是一个高校的发展也受益于城市的发展。另外,还受益于你这个学校出了多少名人。而上交大。因为地处上海这个全中最牛的金融中心。得以依托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另外还出了一个巨牛逼的人物。长者。

而西交大,二三十年前的西部大开发。西安经济并没有腾飞起来。西安的经济发展落后上海远远一大截。所以导致交大这样的巨头。在现在这个新世纪有点沿落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学术环境和 社会 氛围下面。我认为交大的学生和老师还是相对比较朴素的。交大也至今有很多王牌专业。像能动、机械这些。都是在第一梯队里面的。

好的是。王永康来的两年。交大在咸阳搞了一个新校区。学校的发展也如虎添翼。相信随着西安城市近一步发展。交大终究会牛逼起来。

西交在国内的C9里面。已经在各方面都垫底了。交大加油。

《西安交通大学》是唯一佣有《南洋工学院》当家户口的缔长子!没有户口本的都是黑人、黑户!

当时全部的档案资料和图书文献都迁往了西安,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师以及彭康校长都去了西安,上海交大只是剩余的一小撮和南洋工学院、上海造船学院在原交通大学校址上合并成立的新学校,现在上海交大的王牌也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而不是原交大的王牌专业。而且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交大别说和西交大比老,上交大连西工大都赶不上,上交大的自身优势是钱和地理位置,再加上两次机遇,一次是改开初期中央重视上海并重视上交大然后重点建设,二次是江某当政期间的大力扶持(江真的是对上交大情有独钟)。西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也是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校友本人同意的,校友江某为之题写了馆名。上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是他们自己在2011年成立的。所以于情于理,我都觉得应当西交大是正统。我是陕西人,如果当时交大迁过来就直接叫交通大学,上交大那边本身就是三个学校合并的,如果他们叫上海工业大学或者华东工业大学就好了,这样肯定对西交大的发展有巨大优势,假如上交大不叫上交大,肯定就斩断了江某的情怀,也许他会转而扶持西安这边的交通大学。如果是那样的话,今天西交大和上交大的实力应该是互换了

我感觉在这儿讨论哪个交大正宗的人,绝大多数嗯和交通大学没啥关系。

和尚和庙的关系。

原交通大学80-90%的师生迁到了现西安交大,相当于和尚。而把学校(相当于庙)留给了现上海交大。

到底谁才是交通大学的正宗嫡传很有争议。

刚开始交大下设分校西交,现在没什么关系吧,各为其主,论实力西交赶上交差的远。

西交1956年建校,与上交建校差了近一样世纪,当时上海由于怕战乱,沿海城市不稳定,是准备西迁,一年多过后,局势缓和,又搬回去了,西安才改名西交大,西交合并西安大学和 财经 大学。

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应该加大对上海交通大学投资,西安交大已受到区域限制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896年,1919年建成独立的图书馆大楼。图书馆总面积约为6.63万平米,阅览座位约6324席。至2007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308万册,期刊3000余种,电子文献338万册,电子数据库298个。支持通过网络24×7的馆藏目录、电子文献、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文献征订、新书刊报道等服务。12上海交通大学主要有新图书馆(主图书馆)、包玉刚图书馆3、包兆龙图书馆4、钱学森图书馆56、李政道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7等场馆。

上海市最大的图书馆在哪个地方?

上海市最大的图书馆是上海图书馆,在上海市淮海中路1555号。

上海图书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是上海市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和行业情报中心,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是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上海图书馆创立于1952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995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1996年12月上海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上海图书馆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拥有各类阅览室36个,设有24个机构部门,在编职工751人。图书馆藏有中外文献5500余万册(件),其中中文古籍线装书约170万余册,善本2.5万种17万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

扩展资料:

上海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995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和行业情报中心。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文旅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馆、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前沿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

现藏中外文献5600余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碑帖尺牍、名人手稿、家谱方志、西文珍本、唱片乐谱、近代报刊及专利标准尤具特色。现有馆舍建筑面积总计12.7万平方米。

上海图书馆率先推出新阅读体验阅览室、“创·新空间”等特色阅览室,开展图书馆短信、手机图书馆、电子书阅读器借阅等服务,推进“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提供跨平台数字阅读服务。推出基于关联开放数据的数字人文服务,实现数据在互联网上开放和互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图书馆

请问有人知道上海的大学里哪家的图书馆最大,海事说它的最大,同济的说它的最大,我感到很有趣,挺奇怪的

1、复旦大学:藏书370+50.1 (有教育部综合类科技查新资格:复旦大学(Z02))

复旦大学现馆藏图书超过370万册,工作人员近200名,馆舍2万平方米,分文科、理科两馆,设文科、理科、外文图书等书库,及文科图书、理科图书、中外文报刊、视听等10多个阅览室。

复旦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即原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27年,是我国藏书丰富的医学图书馆之一。馆舍建筑面积8113平方米,馆藏书刊50.1万册。

2、华东师范大学:藏书392万册 (有教育部综合类科技查新资格:复旦大学(Z02))

图书馆现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其中,2006年9月正式启用的闵行新校区图书馆为3.9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392万册,其中期刊合订本33万册,线装古籍约32.1万册。此外,网络数据库90个(含219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3.1万种,电子图书113万种,学位论文197万余篇。

3、上海大学:藏书360万册

目前上海大学图书馆由校本部馆、延长校区文荟图书馆及嘉定校区联合图书馆三部分组成,馆舍建筑总面积达53900平方米。图书馆下设资源建设中心、读者服务中心、情报中心、技术中心及办公室。校本部馆位于宝山校区,总面积约34900平方米。图书馆共有馆藏图书资料360余万册(件),定购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500余种。

4、上海交通大学:藏书308+47.9 (有教育部综合类科技查新资格 上海交大(Z14))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总面积约为6.37万平米,阅览座位约6324席。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308万册,期刊3000余种,电子文献338万册,电子数据库298个。位于闵行校区中心位置的新馆于2006年3月11日奠基,建筑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情报中心藏书量为47.9万册,其中,中文图书为27.7万册,外文图书7.8万册,古籍1974册,音像2400件,中文期刊合订本3.52万册,外文期刊合订本8.58万册,在口腔、消化、儿科医学方面的原版核心期刊收藏齐全。

5、同济大学:藏书317万

同济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量。印刷型资源有图书317万多册、中文现刊2495种、外文现刊840种、期刊合订本17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多册。电子资源包括数据库54种,其中电子中文期刊12649种,电子外文期刊17463种,

6、上海师范大学:藏书280万册

上海师范大学目前全馆总面积达32967.76平方米,对上海地方史资料较为完备,图书馆各类数据库已达73个,开放资源有59个,纸质文献数量近280万册,视听文献3.3万件。

7、华东理工大学:藏书250万册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以化学化工为特色,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文献250余万册,其中期刊合订本约 24万多册,各类文献数据库 68个,包含电子期刊22000 多种,电子图书达百万余种。 馆舍面积 23932 平方米

8、上海海事大学:207万册 (有教育部科技查新资格 上海海事大学(工学)(G12))

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6425平方米。内设17个主阅览室,3 500席阅览座位,520余台电子阅览和检索用电脑。本馆现有馆藏图书207万册,订阅中外文报刊2300种,拥有数字资源平台42个,数据库152个,包括3个自建特色数据库。馆藏以海事、物流文献为特色。

9、上海财经大学199.5 万册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总量 199.5 万册,生均 131.7 册。其中,纸质文献总量 124.7 万册,电子文献总量 74.8 万册。拥有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11 种,电子图书 3 种,学位论文数据库 4 种,统计分析数据库 15 种,并自建特色数据库 4 个,各类镜像数据 18T ,在校内形成相当数量的用户群,在上海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图书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初步构建起一个具有财经特色的数字资源及服务体系。

10、华东政法大学:170万册

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建筑主要由长宁校区和松江校区两部分组成。 长宁校区图书馆由主楼、红楼及附楼组成,面积约为5614平方米。松江校区图书馆使用其中的16477平方米。我校现有印刷型图书 170 余万册(图书馆藏书 150 余万册,二级学院及各研究中心藏书 20 余万册),中外文报刊 1564 种(外文 90 余种),电子书 46 余万册。馆内收藏的中外法学类图书品种、数量较为齐全,是华东地区法学类图书收藏最多的图书馆。配置了总共 51 种 196 个数据库。

上海中医药大学藏书24万多册。藏书重点为中西医药类,兼顾其它各类。 现设有座位 335 个。 订有现刊单行本约 960 种。 医学类现刊约 680 种,非医学类现刊约 280 种;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类现刊约 130 种。品种齐全,为我馆特色。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