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国家教务处的电话号码多少,以及教务科电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国家教务处的电话号码多少,以及教务科电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2、重庆大学教务处的电话号码! 3、如何查询到一个学校的教务处或者信息处的电话号码呀 4、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5、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6、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一、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771-2810790,该校联系地址为广西南宁市公园路2号、邮编为530012。
二、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体育局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1956年6月,学校最前身广西体育干部学校被批准设立。1959年,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广西体育专科学校。196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广西体育学院。因国民经济困难等原因1962年停办。1971年以广西体育学校名称恢复办学,1984年恢复广西体育专科学校,1992年正式命名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2009年,时任******胡锦涛在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接见我校援外教师魏爱玲。几任国家体委(体育总局)主要领导李梦华、伍绍祖、袁伟民、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均到我校视察并题词,原国家体育总局赵勇副局长曾到校视察指导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三月三”活动中亲自为我校龙狮队狮子点睛。60多年的办学历程,我校秉承“明德至诚,健行致远” 的校训,积累了厚重的文化沉淀,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教职工219人,专任教师16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及以上教师占62.5%。有国家级以上裁判员19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9人,区内外行业专家兼职教师72人。
学校下设体育与教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4个教学单位,附属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专科生近5000人,中专生近300人。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创建精品、特色强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体育与教育、运动与健康、体育产业与经济三大专业群,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运动训练、体育保健等2个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运动训练、体育保健、体育教育等3个专业获得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专业建设项目;社会体育专业获得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体育教育、体育保健、运动训练3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体育教育、体育保健、运动训练、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获得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良好验收等级;体育教育专业群获得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以能力培养对接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推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现有校内实训室31个,校外实训基地49个。3年来,学生技能竞赛硕果累累,参加全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参加区级各类运动赛事获得金牌(冠军)11项、银牌11项、铜牌5项,有3个项目代表广西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体育行业提供培训服务,2016年来,培训国民体质监测骨干人员近2000人次,测试人数近7万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项目累计培训学员超过4000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学籍学历培训等约8000人次等。另一方面,为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提供服务,承办2017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等多项高级别体育赛事或体育活动,为我区重大活动和重要体育赛事提供志愿者服务,年均参与志愿者4100余人次。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运动员职业培训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自治区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广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广西教练员岗位培训中心、广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资格培训基地、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广西救生员培训基地等10多个机构挂靠我校,牵头成立了广西体育职业教育集团和广西体育法学研究会。为服务体育产业和健康中国战略,支持广西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依托自身专业和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学校区域化办学合作和国际交流能力。通过代表团互访、学生交流、教师互派讲学、科研合作、运动队交流等形式,共享优秀教育资源,传播体育文化,畅通师生海外交流平台。
建校以来人才辈出,被誉为“八桂体育人才的摇篮”,先后培养培训了8万余名体育专业人才,涌现出李宁、吴数德、唐灵生、韦晴光、农群华等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以及党的十九大代表、奥运会冠军的教练兰燕云、2017广西“勤廉榜样”石殿春等优秀校友,部分校友走上了省厅级领导干部岗位,许多校友活跃在体育产业领域和社会各项事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学校多次获得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将落实“立德树人”,树立内涵发展、质量强校的教育理念,坚持围绕“双高”高职院校建设发力,着力打造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院校,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升格为本科院校夯实基础。
三、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关文章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在哪里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有哪些专业 附好的重点专业名单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学费标准,各专业学费每年多少钱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怎么样 评价排名好不好(10条)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开学时间,入学考试指南军训宿舍条件转专业政策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录取结果查询系统,录取结果什么时候出来可以查询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开学时间入学指南及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查询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线及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查询)
重庆大学教务处的电话号码!重庆大学教务处的电话号码:023-65112590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重庆市重点共建,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直辖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奠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坚实基础。
如何查询到一个学校的教务处或者信息处的电话号码呀
查询到一个学校的教务处或者信息处的电话号码一般可以通过在其官方网站进行查看。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打开其网站进入到教务处页面。然后再点击工作人员即可看到教务处不同科室的联系电话号码了。具体的查看方法如下:
1、在电脑的百度上输入合肥工业大学,找到其官方网站以后点击进入。
2、进入到该学校网站以后点击机构设置,选择组织机构进入。
3、此时在出现的页面中可以看到其教务处,点击进入。
4、页面跳转以后进入到其教务处官方网站,点击不么简介,选择工作人员。
5、此时在出现的页面中可以看到其不同部门的联系电话号码。
6、继续下拉页面还可以查看到其他部门的联系电话号码等内容。
学校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班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合肥工业大学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一、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10-63209050,该校联系地址为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东路128号、邮编为101101。
二、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简介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办学宗旨,以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办成全国一流且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为目标,以培养“专业型、实用型、国际型”高等医药卫生技术人才为方向,积极稳步探索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适合学院发展的改革之路。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5200人,非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5800余人;2016年1月系部制改革,成立五系一部,分别为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相关医学与管理系、中药与康复系,文化基础部。设有护理、药学、中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疗仪器维修技术、助产、药剂、口腔医学技术、口腔修复工艺、卫生信息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康复保健等14个专业。现有教职工520人,专任教师25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3人,中级职称教师209人,双师型教师12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北京市职业院校职教名师2人,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2人,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3个,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1人,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9人,名老中医继承人1人,北京卫生系统“十百千”优秀人才工程“百”层次卫生人才2人。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实训基地和供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场所和设施,现有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中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近万余平方米,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需求。其中护理实训基地获得教育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资助,药学专业实训基地是北京市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现有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等13所教学医院。同时还与北京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研究机构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的临床教学及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岗位竞争力和适应力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很多毕业生成为首都医疗卫生行业的骨干。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高达98%以上,特别是护理、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多年来,学院为北京市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了七万余名卫生专业人才,其中护理人才占北京地区该类技术人才培养量的60%以上,为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陈征、王克荣分别获得第40届和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将以提升内涵建设为重点,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将学院建成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区域经济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等职业院校。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一、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311-85110061、0311-85110036,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方兴路88号、邮编为050026、联系邮箱为hyxy@hebcpc.cn。
二、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百年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有识之士努力寻求振兴中华之路,认识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重要社会功效,在此背景下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于保定设置了“直隶省立补习学堂”,直隶提学使司委任省视学张良弼先生为第一任堂长。1912年,学堂更名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是直隶仅有的一所中等工业专门学校,1934年定名为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保定沦陷,学校被迫停课并迁址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陕西省周至、西安等地艰难办学。1946年在天津新开河法政桥北(原天津商职旧址)复校,成立“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时在西安的“河北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在校生和部分教职员工并入“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学校从天津迁至石家庄,定名“河北省工业学校”。1982年更名为“河北化工学校”。2002年5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升格改建为“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跨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学校现状
融汇了百年历史精华和历代前辈智慧辛劳的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已发展成为占地926亩,建筑面积24.21万㎡,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教职工454名,在校生规模10199名,服务面向涵盖化工、医药、生物、轻工、机电、管理、计算机等行业,设置55个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建有化工技术、制药技术、机电技术、信息与管理四大类实训基地,其中2个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化工行业高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8个专项技能培训基地,21个实训中心,111个实训室,1个河北省高校生物反应器与蛋白类药物开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外与企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428家。学校拥有一支专业扎实,教学严谨、乐于创新、甘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突贡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省“三三三”人才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
办学特色
建校伊始,补习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今已经从事各种实业及欲从事各种实业之儿童入焉,以简易教法授实业所必须之知识技能并补习小学普通教育”。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时期,学校以“教授完全之普通工业之知识技能,俾得将来从事工业之目的”;学校以“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为主,为实行普通工业之用;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时期,学校明确了授予学生从事工业所必须的知识和生产技能是学校的一贯宗旨,旨在培养具有高中文化的一般工科技术人员。实业教育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民族工业发展需求,使学校能在国力孱弱、战乱不止的艰难环境下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经过几度废兴、几经迁徙,经过抗战时期的辗转流离、动荡办学和和平年代的改造调整、发展壮大,直至近年从中职升为高职,学校传承的精神和文脉一直沿袭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之路,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之理念,沉淀下浓厚的百年职教文化,形成了传授实业技术、沿袭职教之路,依托行业培养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紧密跟踪河北化工医药行业发展,沿袭百年来一贯之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牵引,探索创建“三对接,五段式”、“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工学合一,学做一体”、“三对接,三段式”等多种特色鲜明,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的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
学校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在战争年代和恢复建设时期造就了大批国家急需的贤才俊彦和社会栋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率95%以上,企业满意率96%以上。历年来,学校培育的毕业生中,许多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评价
学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设施完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先后被原化工部确定为全国化工系统重点学校;被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被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发明创造单位”;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联合授予“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化学工业职业鉴定中心授予全国化工行业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2005年在河北省高校就业评估工作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7年成为“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2008年被遴选为河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表彰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优秀。2015年,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河北化工医药——新道创新创业学院”;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人社部遴选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单位;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作为全国24所职业院校之一,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又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学校作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学校、全国化工高职制药技术类和仪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理事长学校、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高职生化与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职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学校、全国高职化工类、材料类、精细化工类、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在河北省和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中发挥了良好的骨干示范作用。
面向******的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将继续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的校训,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奋力潮头,勇于开拓,巩固和深化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成果,努力向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目标扎实迈进。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一、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北京 培黎职业学院 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10-62956515/16、010-62956586/87,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邮编为100085。
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简介
北京 培黎职业学院 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原北京培黎职业大学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市属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院设置7个系,29个高职教育专业,在校生3000余人。
2008年4月12日,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在日理万机中为我院亲书校训“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和给同学们复信,给予全院师生极大的教育、鼓舞和鞭策。
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5月的北京培黎职业大学,系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创立的 民办大学 之一。其历史源于上世纪抗战时期路易·艾黎创办的培黎学校。
培黎职业大学的创办和建设,得到了国际友人、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他和马海德一起担任我校首任名誉校长。1984年,艾黎亲自把我校校名确定为培黎职业大学,之所以命名为“培黎”,一是为纪念其先师约瑟夫·培黎,二是含有为中华的黎明培养人才之意。路易·艾黎1927年来华,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其住所成为党的地下工作碰头点和避难所,为中国的抗战和新中国的建设、教育、宣传做了许多工作,邓小平同志称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一位老战士、老朋友、老同志。
学院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投放统招招生指标,按照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规定统一录取学生。学院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特色鲜明,为有志报考的同学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院以“为黎明而培训”、“教书育人”为宗旨,坚持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立足北京、依托中关村、服务基层;坚持依法治校、诚信办学、规范管理,以“为国家分忧,为家长解难,为青年学生成才铺路”为己任,实践“社会公办、平民大学、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以高端服务为宗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几年学生参加北京市专升本考试的录取率达到70%左右,居本市同类高校前列;学院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体,工程、文化艺术类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奠定了学院内涵发展、特色立校、品牌强校的坚实基础,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学院迄今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实用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左右,就业质量高,每年均有一批毕业生被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录用。从2001年9月起,学院开办春蕾大专班,自筹资金300多万元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女生完成大专学业,使128名女生改变了生活命运。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学院建设了46个校内实训室,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接触社会的实践锻炼,学院各专业先后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联想集团、招商证劵股份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骏腾达商贸有限公司、枫叶国际学校、长富宫饭店、 清华大学 科教仪器厂、利星行汽车集团公司等单位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建院30年来,学院办学成绩卓著,多次荣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2004年11月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05年被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社团管理办公室评为“先进民间组织”;2006年被北京市民办教育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评为“北京市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等授予“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5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2009年10月被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授予“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组织单位”;2009年11月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11月获得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的“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6月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2011年7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2012年12月被北京市民政局评为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2013年2月荣获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组织示范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