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子栋电化学怎么样的信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魏子栋电化学怎么样,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吗


2、求化学论文 燃料电池


3、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20:41:0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魏子栋电化学怎么样,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吗 2、求化学论文 燃料电池 3、重庆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怎么样?是今年新增的,出来好找工作吗?就业前景怎么样?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吗

重大是没有化工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实验室

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

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复杂煤气层瓦斯抽采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际研发中心

微纳系统及新材料技术国际研发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

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建设)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

飞行器测控与通信(已经通过立项评审)

求化学论文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的演化及发展探析摘要:对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简述;对其最新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国内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关键词: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磷酸型燃料电池;熔融碳酸型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固体高分子膜燃料电池随着工业化过程的进一步加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污染程度加剧,导致了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因此环保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为此,绿色能源技术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一种趋势。经过了各方的互相协作和努力,燃料电池技术正日趋成熟。作为一项重要技术,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电化学的发电装置,等温地按电化学方式,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不必经过热机过程,不受卡诺循环限制,因而能量转化效率高,且无噪音,无污染,因此正在成为理想的替代能源。1 燃料电池的演化过程1.1 燃料电池的演化过程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无污染、高效率汽车、游艇动力和发电设备,在本质上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1839年,格罗夫发表了第一篇有关燃料电池研究的报告。1889年,蒙德和朗格尔采用了浸有电解质的多孔非传导材料为电池隔膜,一铂黑为电催化剂,以钻孔的铂或金片为电流收集器组装出燃料电池。但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奥斯卡尔德等人在探索燃料电池发电过程的实验都因为反映速度太慢而使实验没有成功。与此同时,热机研究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成功运用而迅速发展。因此燃料电池技术在数十年内没能取得大的进展。直到1923年,由施密特提出了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培根提出了双孔结构电池概念,并成功开发出中温度培根型碱性燃料电池。以此为基础,经过一系列发展,这项燃料电池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由普拉特一惠特尼公司研制出的燃料电池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宇航飞行,使得燃料电池进入了应用阶段。1.2 燃料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就是按电化学原理,即原电池工作原理,等温地把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因而实际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从本质上说是水电解的一个“逆”装置。电解水过程中,通过外加电源将水电解,产生氢和氧;而在燃料电池中,则是氢和氧通过电化学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出电能。因此,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与电解水装置是相类似的,它主要由4部分组成,即阳极、阴极、电解质和外部电路。其阳极为氢电极,阴极为氧电极。通常,阳极和阴极上都含有一定量的催化剂,目的是用来加速电极上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两极之间是电解质,电解质可分为碱性型、磷酸型、固体氧化物型、熔融碳酸盐型和质子交换膜型等类型。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以磷酸型或质子交换膜型为例):(1)氢气通过管道或导气板到达阳极;(2)在阳极催化剂的作用下,1个氢分子解离为2个氢离子,即质子,并释放出2个电子;(3)在电池的另一端,氧气(或空气)通过管道或导气板到达阴极,同时,氢离子穿过电解质到达阴极,电子通过外电路也到达阴极;(4)在阴极催化剂的作用下,氧与氢离子和电子发生反应生成水;与此同时,电子在外电路的连接下形成电流,通过适当连接可以向负载输出电能。1.3 燃料电池的特点由上所述可知,燃料电池在本质上是电化学转化装置,它能够通过电化学过程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因而具有如下优点:1)干净清洁。利于环保,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噪音,并自给供水;2)高效。由于其转化过程没有经过热机过程,因此效率高。3)适用性。由于污染小,无噪音,可靠,可使用于终端用户,因而可减少各种损失,并节省设备投资。4)可调制性。由于它是组合的结构,因而可以调节,以满足需求。5)燃料多样性。由于燃料可以是氢气、天然气、煤气、沼气的功能碳氢化合物燃料。基于以上特点。燃料电池成为绿色能源技术发展的重点。成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之一。2 国内外燃料电池的最新进展2.1 碱性燃料电池(AFC)AFC技术是第一代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功地应用于航天飞行领域。它是最早开发的燃料电池技术。目前德国一家公司开发的AFC在潜艇动力实验上获得了成功。国内对AFC的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主要是集中在中科院的下属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AFC进行基础研究。上世纪70年代,由于航天工业的需求,天津电源研究所研制出lkW AFX2系统。与此同时,A型号(即以纯氢、纯氧为燃料和氧化剂)、B型号(即以N2H4分解气、空气氧为燃料和氧化剂)燃料电池系统也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制成功。此外,其它的研究机构也都展开了对AFC的研究。2.2 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PAFC也是第一代燃料电池技术,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应用技术。已经进入了商业化应用和批量生产。目前美国、日本、欧洲各国已有100多台200KW 发电机组投入使用或在安装中,最长的已经运行了37000小时。因此已经证实了PAFC是高度可靠的电源。只是由于其成本太高,目前只能作为区域性电站来现场供电、供热。国内对PAFC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尽管如此,在对PAFC的研究过程中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绩。如国内学者魏子栋等人在对氧化还原发应的电催化剂研究过程中发现了Fe、Co对Pt的锚定效应。2.3 熔融碳酸型燃料电池(MCF℃)MCFC是属于第二代燃料电池技术。目前对MCF℃ 的研究国家有美国、日本和西欧,主要是应用于设备发电,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美国对MCFC的研究单位有国际燃料电池公司和能源研究公司及M—C动力公司。而日本对MCFC的主要是NEIX)公司、电力公司、煤气公司和机电设备厂商组成的MCFC研究开发组。大坂工业技术研究所从1991年开始10kW的MCFC单电池的长期运行试验,到1995年l1月止,累计运行了4万小时,确证了MCFC实用化的可能。德国MTU宣布在MCFC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由该公司开发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280kW 的单电池还在运行。国内对MCFC的研究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从1993年开始的。现在正处于组合电池的研究阶段。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与创新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率先在国内成功进行了1~1.5l 的熔融碳酸型燃料电池(M ℃)发电实验,取得了在国外一些国家至少需要6年甚至10年左右时间才能获得的成果。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认为,它整体水平达到了当前国内领先水平、国际20世纪90年代初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2.4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系统(PEMF℃)PEMFC是属于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将PEMFC应用于宇航飞行,但由于技术问题,使得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Ballad公司才展开对PEMFC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开发出来的电池组合功率达到了1000W/L、700W/kg的指标,因此这一技术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Ballad公司在这一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国内对PEMFC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天津电源研究所展开一聚苯乙烯蟥酸膜为电解质的PEM—FC基础研究。但进展缓慢。而国外在这一领域发展较快。因此在90年代开展了PEMFC的跟踪研究。目前,在PEM 方面,国内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北京富原新技术开发总公司已出现了50W、75W、150W、5KW 等样机。而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已研制出5KW,10KW 的大功率型质子交换墨燃料电池系统,这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重庆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怎么样?是今年新增的,出来好找工作吗?就业前景怎么样?

是10年新增的 就业什么的 不好说 毕竟没人出来过 新新专业

这专业的话学术研究价值还是很高的

重大有一个“新能源化工”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 下面是个简介

新能源化工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于2007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

该团队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和“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 中的核心科学和关键工程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与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 863高技术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4项、其它类别的研究课题30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4项。在《Chem. Comm.》、《J. Phys. Chem.》、《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核心版收录60余篇,他引逾1000次,申请与授权发明专利26项。

该团队所取得的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有:提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锚定效应”理论;建立了气体多孔电极微时空尺度内物质传递与电化学反应及耦合规律的数学模型;提出PEMFC催化层团簇模型,发现催化层有效通道数与组成之间的非平衡耗散结构特征;建立了描述甲醇电化学氧化过程电位振荡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首次阐明甲醇电化学氧化电位振荡的根源在于电极电位对CO和含氧物种所参与的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的耦合反馈作用;发明有序化抗溺水气体多孔电极及核/壳结构燃料电池催化剂;发现对氧还原具有特别催化活性的MnO2晶面结构以及如何诱导产生该晶面的方法;承担了我国首辆全部材料完全自主FCV电动汽车催化剂的研制任务;提出利用枝状化合物与超支化分子的“枝”“代”效应,通过分子工程设计合成连接具有光引发能力的片断的共轭与非共轭结构的超支化分子,在分子水平上实现多光子光引发聚合调控;设计合成可与金属Ir、Pt、Ru等形成金属配合物制备高稳定性与高发光效率的电致发光器件,设计合成了具有(N, N)为配位原子的枝状化合物与超支化分子作为配体;实现了圆偏振激光光照消旋体进行不对称有机合成。

团队学术带头人基本情况

魏子栋,男,1963年9月生,工学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英国剑桥世界杰出专业人士(2005年卷)、重庆市高校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中国表面工程学会电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学会电子电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燃料电池与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表面技术》、《电镀与精饰》和《重庆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近几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高技术项目,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等1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5项;获国际国内学术机构奖励3次,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次,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3项。在《中国科学》、《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Electro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55篇,EI核心版收录47篇,他引逾700次。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