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公共事务有哪些特征,以及公共事务的职能特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公共事务包括什么
2、6.公共事务的特征是() A. 公共性、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公共事务有哪些特征,以及公共事务的职能特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公共事务包括什么 2、6.公共事务的特征是() A. 公共性、政治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B. 公共性、劳务性、阶级性、非营利性 C. 3、公共事务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公共事务包括什么事务是指主体为实现其利益而以某种方式对客体进行改造的过程。公共是指一定场域多个主体与同一客体之间的关系。公共事务则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具有公共性的事物为对象,要求人人参与(出资),而又只能由少数专业人员即"公务员"直接从事的社会活动。我国公共事务的实际承担主体有政府、执政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公民个体不能说是公共事务的承担主体。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都是人的事务,两者彼此镶嵌、相互依存,其界线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公共事务可以区分为管理型公共事务与非管理型(生产型)公共事务。
。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 种:
( 一) 将公共事务理解为与社会公众的共同需求、与公共物品和公共利益有关的 “事务” 或“社会活动”。如王惠岩说:“所谓公共事务,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① 王敏、王乐夫说: “公共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② 周义程说: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 务。”③ 刘熙瑞说: “公共事务即公共领域的事务,它与一定地域共同体多数成员利益普遍相关, 如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供给。”④ 这是我国学界关于公共事务概念的主流观点,上述论及公共事务概念的文章或著作的被引用率最高,其作者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的影响力也 是较高的。⑤
( 二) 公共事务即公共管理对象的个人需求问题。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太刚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古今中外的公共管理实践,都不仅要处理体现公众共同需求的所谓公共事务,而 且要处理众多只体现特定个人需求的单个人事务。例如,一孤儿在山上迷路陷入险境,政府通常 都会组织力量进行搜救。” “公共事务的同义词是公共问题,而不是公共活动或公共行为。例如, 灾区民众的吃饭需求问题、孤独老人的养老需求问题,等等。” “公共事务反映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的个人需求,而不一定是全体或多数人的共同需求; 即便是所谓的共同需求或组织需求也不过是个人需求的集合; 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作为公共管理服务对象的人的需求问题, 而不是公共管理主体的一系列活动或行为,即便是公共管理主体自身的管理问题,实质上也是作为服务对象的个人的需求问题———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⑥
( 三) 将公共事务等同于公共管理。这一观点其实与前文所谓的 “主流观点” 是大概一致的,但它明确地将 “公共事务” 与 “公共管理” 等同。如陈振明说: “‘公共’ 是与 ‘私人’ 相对而言的,凡是与众人相关的事务 ( 众人之事) 和组织或团体的活动 ( 集体行动) 都可以称为‘公共事务’ ( 广义) ; 国家的活动、以国家为中心的活动或政府的管理活动 ( 政治与行政) 是最基本或最典型的 ‘公共事务’ ( 狭义) 。”⑦
( 四) 将公共事务理解为公共管理的对象。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如王惠岩说: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⑧ 王乐夫说: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⑨ 刘太刚说: “实际上,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主体所要处理的事务对象,也就是公共管理主体所要解决的问题。”⑩ 等等。
6.公共事务的特征是() A. 公共性、政治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B. 公共性、劳务性、阶级性、非营利性 C.
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特征是阶级性,公益性(完全的),政治性,公共性
公共事务具有哪些主要特征1、公共组织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我国传统上把公共组织叫做行政组织。它是静态结构和动态活动过程的统一。公共组织是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表现为动态的组织行为,即政府机构为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它也指行政人员心态的组织凝集。
公共组织一般由权力、机构、人员、规范、信息和物质资源等要素构成。
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
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表现在政治代表和政治维护两个方面。(2)社会性。表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3)服务性。表现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同时依法进行必要的管制。(4)权威性。表现在普遍约束和强制执行两方面。(5)法制性。表现为自身的建设和开展的活动都要有法可依。(6)系统性。表现为它是一个比较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
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2、公共组织的类型来源:
(1)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地位,自主权很少的公共组织类型。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2)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监督的公共组织类型。分离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监督的公共组织类型。
(3)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首长制又称独任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委员会制又叫合议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4)层级制与机能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公共组织类型。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的公共组织类型。
3、公共组织的结构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有法律确定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公共组织结构方式取决于公共组织的职能目标、职位和职权以及人员划分等诸要素的构成方式。
公共组织结构方式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种。
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即层级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照上下层级关系有序的构成方式。它以上下关系为重点,以命令与服从为原则,职位、职权和职责从最高层向最低层沿直线分布。它是以效率为中心设计的组织结构。
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即部门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同级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方式。一级政府除领导决策机关之外,按照行政目标、权力责任、专业性质或管辖区域的不同划分若干平行的职能部门。公共组织结构部门化是适应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长和扩大政府管理职能的需要,它是公共组织层级化的基础。其最大的问题是有可能发展为全能政府。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和公共组织结构部门化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亦称管理宽度、管理跨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一般来说,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级越少;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级越多。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应控制管理层次,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管理幅度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
4、公共组织理论和西方公共组织理论的新发展来源:
(1)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组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