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汪海粟教授怎么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汪海粟简介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经济师中的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哪个好考或是更有前途?
2、同济大学毕业的名人有
今天给各位分享汪海粟教授怎么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汪海粟简介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经济师中的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哪个好考或是更有前途? 2、同济大学毕业的名人有哪些? 3、东南大学04年校长是谁? 经济师中的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哪个好考或是更有前途?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在国内大学开设的历史较短,它随工商管理硕士(mba)一起从国外引进,不过十几年的历史,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就更短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从本科开始招生算起,仅有4年历史。学校是国内最早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在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中开设的几所高校之一,同时也是最早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门学科将其纳入招生计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几所高校之一。
一、学科创建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学校于1993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同时开始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及本科层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当时除国民经济管理系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外,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教研室也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995年,由陈远敦教授牵头编出了学校第一本供工商管理硕士(MBA)使用的人力资源教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后,工业经济系的余平副教授主编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本科教材。1999年6月,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计统系一分为二,原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并入工商管理学院,设国民经济管理系,下设3个专业,即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劳动经济,系主任为赵曼教授。国民经济管理系内设立3个教研室: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教研室,国民经济管理教研室。1999年9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迎来了她的第一届本科生。由于学校企业管理一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二级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自动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因而该学科于1999年秋季招收了第一批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第一任教研室主任是陈全明教授,成员有张怀富教授、冯忠铨副教授、赵琛徽、郑耀洲等5人。
2000年5月,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并后,学校又一次进行院系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系被一分为三: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留在工商管理学院,部分国民经济管理教研室的教师及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被调整至经济学院,余下的教师及专业随赵曼教授合并到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留在工商管理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的教师有:冯忠铨副教授、赵琛徽讲师、郑耀洲讲师、从国民经济管理教研室留下的王书芳副教授、张志副教授,及从工经系企业管理教研室转入的周润仙教授、高宝荣副教授。冯忠铨副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入工业经济系,系主任为汪海粟教授。2002年,工业经济系更名为工商管理系,系主任为胡立君教授。2001年9月,赵琛徽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带薪攻读博士学位;郑耀洲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带薪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毕业,除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及我校硕士研究生的6位毕业生外,全部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学科建设的基本成就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设起步时间虽短,但进步较快,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坚持理论探索
学科建设既要引进先进的外来文化,又要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人力资源作为一门由国外引进的学科,该学科点除十分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外,还十分注意对外来经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著作、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汉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汉化”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中国丰富的人文思想相结合,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二是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中国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这些特点体现在该学科2002年新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之中。
(二)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以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迫切需要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从学科诞生伊始,该学科就高度重视与实际部门的交流,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概念、新方法向社会、向企业界人士介绍推广,同时将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疑难和困惑带回学校作理论剖析和探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同中国特定的国情相适应,如将企业很感兴趣的人才测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系统“汉化”。先后为湖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实施了岗位设计项目,为宜昌市建委系统,武汉红金龙实业公司,安鹏公司,太和集团等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及管理咨询,受到一致好评。
(三)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努力提高教材建设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搞好学科建设,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是必须的:一是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探索与创新;二是努力搞好人力资源专业的教材建设,这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在该学科点创建前,有关老师就有了大量的成果积淀,撰写了大量的论文,不断推出新的教材。如周润仙、冯忠铨、张志、王书芳、赵琛徽等老师在《投资研究》、《经济师》等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等教材。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果(详见表1、表2、表3)。
(四)开始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1999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已走向社会。有的还未毕业就受到大公司的垂青,有的现在已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2003年,首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除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及我校硕士研究生的6位毕业生外,全部找到满意的工作。与此同时,该学科点还在武汉、深圳、昆明、十堰、南阳、信阳、岳阳等地培训了大批在职人员,学员的培训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
(五)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目前该学科点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中年教师都已获副高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如冯忠铨副教授多次获教学优秀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效果好,深受各层次学生欢迎。两位青年教师正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六)制定了一套合理的本科教学方案
在学校及学院的领导下,通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案的比较研究,该学科制定了一套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方案既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理论素养,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方案是受学生欢迎的。
三、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个新兴学科的命运决定于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及毕业生的长期就业率,在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培养,这要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以保持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毕业生对社会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学科的长期繁荣。该学科建设点建设的基本经验是:
(一)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善于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二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新方法,人类在不断进步,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如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混沌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复杂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等,将其融会贯通然后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之中;三是要向社会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实际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往往是绝佳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案例,教师也需要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性及感性知识,以使自己的教学能丰富多彩,使学生印象深刻;四是要向同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拓宽学科建设的视野,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发动机。高等学校如果不大力提倡学术研究,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你停滞了,别人却在发展,你必然落伍而被淘汰。在学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抓住科学研究不放,使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强大动力。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们多写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不能急功近利,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古今中外的学术精华,才会有所成就。
(三)要抓紧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自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诞生之时,就十分重视教材建设。自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来,时间虽然不长,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材已几次更新。每次更新教材,都力求反映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吸收国内外学科建设的新观点、新成就,使教材的内容、体系不断更新。
(四)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要使学科长期繁荣,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本着这种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摸拟教学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还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等,使教学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首先,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学术队伍,杜绝学术队伍的“近亲繁殖”现象。其次,由于学术研究领域划分越来越细,学术带头人也越来越专,而实际社会经济问题则越来越趋向综合、复杂,今后要想取得重大学术成果,靠单打独斗或小“作坊式”的科研方式是很困难的,因而应当鼓励争鸣,活跃学术气氛,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其三,在竞争中寻找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当是能将不同领域的学者和教师组合起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带领大家一道前进;而不是所谓“鹤立鸡群”的带头者。其四,教研室应当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小环境,搞五湖四海,讲团结,鼓励教师沉下心来搞学术研究,鼓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脱颖而出。
很明显啊 竞争少啊
同济大学毕业的名人有哪些?同济大学名人:
乔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
李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胡厥文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 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
钱正英
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 张惠新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沈其震 农工民主党副主席,科学院院士 钱易 全国妇联副主席,工程院院士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 冯培恩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赵雯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赖明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民盟中央副主席 杨健 台盟中央副主席
章师明 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罗绮园 中央宣传部部长
李明豫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 钱信忠 卫生部部长,开国少将
饶斌 一机部部长,中国汽车之父 盛光祖 铁道部部长
汪光焘 建设部部长 陈铁迪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兴国 天津市市长 冯煦初 西安市市长
于毅夫 黑龙江省政府主席 王书坚 青岛市政协主席
沈怡 南京市市长 黄跃金 江西省政协主席
阳安江 北京市政协主席 仇保兴 建设部副部长
谭庆琏 建设部副部长 傅雯娟 建设部副部长
汪纪戎 环保部副部长 王兆成 铁道部副部长
吴启迪 教育部副部长 姜君辰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
奚国华 工信部副部长 穆占英 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程望 交通部副部长 陈效达
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徐驰 冶金部副部长 梁涛 保监会主席助理
王立 五机部副部长 王志清
国家民航局副局长
郑坤生 中联办副主任 宋原生 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
张彩珍 国家体委副主任 解思忠 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王讯谟 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空军少将 李欣 解放军政治学院政委,陆军少将
韩季忠 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少将 朱金龙 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空军少将
黄新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姜平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沙海林 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
汪海粟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群山 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吴承志 青海省副省长,武警少将 张学兵 上海市副市长,副总警监
张祖林
云南省副省长
叶林 北京市副市长
熊建平 浙江省副省长 时光辉 上海市副市长
张道宏 陕西省副省长 沈骏 上海市副市长
张剑飞 湖南省副省长 唐登杰 上海市副市长
洪捷序 福建省副省长 钱学中 上海市副市长
刘先志 山东省副省长 成伯仁 陕西省副省长
刘政奎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郑惠强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蔡力峰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蔡达峰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唐哲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钟燕群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卫国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涛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雷卿 广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叶培 广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孙文友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黄钟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李松堂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梁之彦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毛经权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陆锡蕾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谢毓晋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石四箴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李赋都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王深林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科学 李国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裘法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之父
贝时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忠弼 德国科学院院士,病理学家
吴孟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医学家 夏坚白 中国科学院院士,测量学奠基人
朱家骅 中央研究院院长,近代地质学奠基人
王澍
建筑“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得主
倪超
国立成功大学首任校长,土木专家
罗云平 国立成功大学校长,结构工程专家
侯云德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 潘云鹤 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庄礼庭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机械工程专家 丁烈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管理学家
梁伯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学奠基人 丁大钊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
吴新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 卢佩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色谱分析奠基人
王守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专家 王守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专家
陈星弼 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专家 涂铭旌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材料学家
董石麟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 宁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泰斗
汤德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山机电专家 唐有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
黄志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 吴式枢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
邓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 曹楚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
朱能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文学家 陈洪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免疫学家
张祖勋 中国工程院院士,摄影测量学家 李同保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辐射计量学家
陆道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家 陶亨咸 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
俞鸿儒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 吴旻 中国科学院院士,肿瘤遗传学家
叶可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 许厚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测量学家
钟万勰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家 何友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专家
朱洪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 段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专家
郑颖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专家 张耀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家
李猷嘉 中国工程院院士,燃气工程专家 沈世钊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
沈祖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 范立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专家
陈俊勇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 梁文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专家
潘镜芙 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艇设计专家 戚正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
魏敦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 邹德慈 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专家
陈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 刘高联 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家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大师 项海帆 中国工程院院士,风工程专家
经济 孙文杰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 周纪昌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
胡茂元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董事长 姚燕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总经理
陈虹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党委书记 王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执行副总裁 杜国盛 中国中化集团副总裁
时传清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副总经理 韩建国 神华集团副总经理
关锡友 沈阳机床董事长,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郭文叁 海螺集团董事长
蔡来兴 上海实业集团董事长 周厚健 海信集团董事长
施德容 上海国盛集团董事长 孙明波 青岛啤酒董事长
徐征 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 陈志鑫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裁
吴念祖 上海机场集团董事长 应名洪 申通地铁集团董事长
陈共炎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兼党委书记 侯福宁 上海农商银行行长
余静波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审计官 俞小平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副总裁
钱文挥 交通银行副行长 刘信义 浦发银行副行长
杨宇翔 平安证券董事长 谢国忠 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人文 宗白华 “南宗北邓”,中国现代美学大师 冯纪忠 教育家,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
罗国杰 伦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冯至 院士,文学院教授兼同济附中主任
杨益言 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岩》 殷夫 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马原 作家,先锋文学五虎将之一 熊育群 作家,获鲁迅文学奖与冰心文学奖
冯契 哲学家,华师大哲学系名誉主任 熊伟 哲学家,海德格尔弟子
阮仪三 “古城卫士”,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章士钊 中央文史馆馆长,同济法学院教授
徐浩良 外交家,联合国助理秘书长 倪征燠 法学家,同济图书馆馆长
陈延年 新中国百位英模,陈独秀之子 孙穗芳 社会慈善家,孙中山孙女
朱逢博 歌唱家,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得主 邱震海 凤凰卫视资深节目主持人
东南大学04年校长是谁?东南大学1952年后校领导
1952年-1956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汪海粟
1957年-1959年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德和
1959年-1968年 南京工学院第一书记兼院长刘雪初
1973年2月—1974年10月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何冰皓
1974年11月—1975年5年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林克
1978年5月—1979年8月 南京工学院院长盛华
1979年—1979年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觉
1979年-1983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钱钟韩
1983年12月—1986年12月 南京工学院院长管致中
1985年-1993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校长韦钰
1993年11月—1997年10月 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
1997年10月—2006年6月 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
2006年6月—至今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顾冠群。男,江苏省常州市人,1940年1月13日出生,2007年5月26日因病逝世 。我国著名计算机网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东南大学校长、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江苏省科协主席。长期从事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