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复旦大学卫生经济学研究生怎么样,以及卫生经济学研究生学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好考吗
2、关于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复旦大学卫生经济学研究生怎么样,以及卫生经济学研究生学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好考吗 2、关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几个问题,谢谢!! 3、我想考复旦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生~请问? 4、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好吗?毕业后的方向主要往哪? 5、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环境卫生专硕就业怎么样啊?急。。。知道的帮帮!!! 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好考吗1、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不好考,毕竟是发达地区的名校。
2、考研是否好考主要看招生单位所处的地域和名气,因为报考生源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名校都不好考。
3、是否好考还要看各人的备考:如果备考充分就不难,否则就难。因为能否被录取是看初试和复试的分数排名。
关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几个问题,谢谢!!复旦的话,流病总体水平比食品卫生要强,流病好的导师很多,院长姜庆五是流病专业的。但是食品卫生专业几个老师的水平相对比较均一。
统计我们本科用的不是全国教材,我们以前用的是我们学校出的教材,校门口的书店有卖的,也有配套的联系册。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还用这个。
据以前从外校考我们学校的同学说,我们好像就统计相对来说比较难。
科目的话,以前是:卫生综合: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
如果真的准备考复旦,去看看复旦官方网站吧
复旦研招网
我想考复旦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生~请问?
有2个方向:
(1)预防综合:英语,政治,流行病学,统计学,三大卫生
(2)卫管综合:英语,政治,流行病学,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学(具体要看招生简章)
版本有复旦大学版的就用复旦大学的,没有的就用人卫版的,其他协和、北大可参考,复旦大学的统计学考的比较难比较细,要用心看。
最近几年的分数线都在350分以上,英语一般都在55-59分及以上,祝你好运
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好吗?毕业后的方向主要往哪?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在全国排第9,
全国经济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1、国民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等级
1中国人民大学 A
2北京大学 A
3中央财经大学 A
4浙江大学 A
5上海财经大学 A
6厦门大学 A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8辽宁大学 B
9复旦大学 B
10南开大学 B
11东北财经大学 B
12暨南大学 B
13山东大学 B
14 西北大学 B
15西南财经大学 B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其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经济学学科在国内外名列前茅。其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又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王牌专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后的学生为我国"四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复旦大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经济学各个方向考研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方向
经济学类的硕士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比较侧重于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值得推荐。
西方经济学
热门分析:很多学科都是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之上生长、繁衍、裂变而来,学习西方经济学能整体把握经济学知识的框架结构。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西方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独立承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如果有志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这一专业能够提供很好的学术背景。如果想到经济领域的部门从事工作,这个专业没有完全对口的部门,但是该学科的基础性可灵活就业,如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经济咨询单位和商业贸易部门。
政治经济学
热门分析: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掀起了一股重读马克思、研读《资本论》的热潮。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观的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学颇具中国特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模式”的发展都预示这个学科在中国的美好前景。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旨在培养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人员、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高级管理人员。可分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劳动理论与收入分配、政府规制与公共选择、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等研究方向。
就业方向:和西方经济学就业方向比较类似,比较常见的是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考公务员也十分合适,进银行或国际企业做实务也是不错的选择。
理论经济学中其他几个学科在性质上同上述两个学科比较类似,只是研究的理论内容更细致,抽象性更强。如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这些专业中,除世界经济外,大多属于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一些院校基本只招收个别研究生,有时还需通过调剂完成招生名额。由于录取名额太少,一些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类重点学校会由于报考扎堆而录取线异常高。以上各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公司、外企公司及出国深造等,也有部分毕业生也进入新闻、出版等部门。
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是极其热门的学科,财政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也广受关注。
金融学
金融学目前是非常热门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法律。该专业几乎每个方向都很热门,但特点各异,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2.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3.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无论是英特尔斥资25亿美元在大连建厂,肯德基、麦当劳风靡全球,还是“股神”巴菲特买卖股票都是投资。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4.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保监会《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讨论稿)》预计,未来5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进年许多险种受到关注:银行保险、航意险、交强险、健康险、体育保险、房贷险、农业保险、高管责任险。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代理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5.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代理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这里值得提一提的是金融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类别里,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有些院校由于专业设置之初并不齐全,金融工程下属于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小方向,如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工程学与金融学研究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金融工程更大意义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更重视数理技术,而金融学则注重经济知识。国内金融工程学是最近兴起的,实力强劲的院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工科强校。此外,报考金融工程学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理科生报考更为适合。
国际贸易学
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热门分析:从改革开放到WTO,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外国人进行对外贸易的机会越来越多。
人才培养:主要培养既能进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又能从事对外贸易实际业务,具备独立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分析、决策和业务活动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方向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理论与实务,国际经贸法律与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研究等。
就业方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很旺盛。毕业生可在对外贸易及相关领域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部门工作,也可在外贸公司、跨国公司、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和其他涉外经贸部门工作。只要你具备这个行业的标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英语6级以上,沟通能力较好)工作都相对容易找,新生入行时相对有难度。主要就业去向是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期货公司、三资企业等。近年来,不少毕业生进入国内的涉外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财政学
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以及国内外财政和公共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热门分析:近年来,财政部门很受社会关注,先是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再是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此后还有四川等地灾区救灾资金筹措、分配、监管,这些都需要财政部门完成。事实上,一直以来财政部门被成为“账房先生”而广受人们关注。
人才培养:培养适合在财政、税务和政府其他经济部门、大型中外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实际业务以及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财政理论与制度研究、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区域地方财政与地方财政研究。
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及政府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最近不少财政学专业毕业生都选择报考财税机关的公务员,进入海关、投资银行等。
产业经济学
也叫产业组织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也是当今经济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
热门分析: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市场研究等成为非常热门的词汇,一般有理想的大公司都设置专门部门了解市场,而这只是产业经济学的部分内容。
人才培养: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联系理论以及各产业部门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产业分析及政策。研究方向有产业结构、组织与政策研究、产业投融资研究、现代工业经济与公司制度研究。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去向分布在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集团公司、咨询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
数量经济学
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
热门分析: 20世纪以来,数学的方法和计量方法逐步渗透到经济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实际工作中,经济学多是通过数学模型来验证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计量方法、投入产出法、最优规划法、经济系统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过程模拟法等也逐渐被人们知晓。
人才培养:培养对金融与财务等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基本运用专用软件或计算机程序建立经济模型,并进行分析与预测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方向有计量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金融数量分析。
就业方向:不少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银行、保险、投资、市场调研、咨询以及各大公司都需要这类人才。
统计学
涉及经济领域的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
热门分析:经济中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数据表现出来的,大到国家的经济决策,小到公司的成本核算,无不需要大量的统计分析工作。
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的风险管理和精算方面的高级人才。对数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就业方向:可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进入经济管理部门,其他如银行、金融、保险、投资、证券、市场调研、咨询以及各大公司也可在考虑范围内。此外,统计学研究生考精算师、CPA比较有优势。
国民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体系、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计划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管理、投资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的学科,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人口经济、人力资本理论等。主要研究劳动经济理论、劳动力市场政策、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职位分析、招募与甄选、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由于涉及到人力资源的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国防经济:重点研究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制度重建、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军工产业和经营规制放松及其国防安全、国际军火贸易,国民经济动员、军费经济等。国防经济与军事相关,开设院校不多。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环境卫生专硕就业怎么样啊?急。。。知道的帮帮!!!2000年4月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后,成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姜庆五任院长.郭红卫、徐勋、钱序、周志俊、陈文先后任副院长。傅华任党委书记。毛惠琴、包江波先后任党委副书 记。学院设置预防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五年,主要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行政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培养既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具有公共事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管理技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复合型人才。
目录
办学宗旨
师资队伍
国际交流
专业设置
就业渠道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办学宗旨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源于颜福庆教授1928年7月在上海医学院内组建公共卫生科。在不同的时期,公共卫生学院为我国的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的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近年来,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发展,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不断发展。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教学与研究群体。学院始终以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学院以保障人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和贡献科学决策为目标,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形成了“重大疾病的流行规律与控制”、“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人口健康与健康行为”、“社区医学与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与管理”5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批国内重点项目频频获奖,并直接应用于国家卫生决策。研究成果更趋国际化传播,部分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推广。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两个部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一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还有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环境卫生学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科、劳动卫生学科、流行病学科、卫生毒理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两个学科为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重点学科。 学院有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研究合作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技术评估和管理合作中心。学院为欧洲国际健康研究生教育网络(tropEd)合作成员单位,确定为教育部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9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高于50%。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1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6%。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4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9%,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100%。 此外,学院与上海市长宁区、徐汇区、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和闵行区6个区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和卫生监督所,以及普陀区CDC等本科生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有5个专业实习基地,分别是上海市卫生局、徐汇区卫生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和华东医院。以上实习基地的带教教师都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2005~2010年学院获得的科研经费为1.69亿元。2005-2010年承担纵向课题1020项。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5项;青年项目16项;十一五支撑项目3项;主持“863”项目2项;973项目2项,上海市曙光计划4项;国际合作课题150项。2005~2010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930篇,其中SCI及SSCI收录论文233篇。
编辑本段国际交流
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加州大学、杜兰大学、夏威夷大学,瑞典乌米尔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荷兰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院际学术交流联系。学院每年都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每年都有大批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编辑本段专业设置
l 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预防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以及预防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该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在复旦学院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后进入复旦枫林校区学习。 主要医学基础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 主要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等 主要专业课程: 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卫生微生物学、儿少卫生学等 l 公共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主要培养既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及基本管理手段,具有公共事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基本管理技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要求学生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掌握比较全面的医学社会学知识和有关的政策法规。 该专业学生前两个学年在复旦邯郸校区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第三、四学年进入复旦枫林校区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管理科学导论、财务管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B,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卫生管理心理学、卫生经济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运筹学、医疗保险、卫生政策研究理论、卫生服务研究等。[1]
编辑本段就业渠道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卫生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还需要学习广博的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可见学业并不会太轻松。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近年来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一直高于95%,有的年份就业率达100%。2008-2010年毕业学生240人,平均当年就业率为98%。 我们遍布全国各地的校友已成为我们学院的宝贵财富。校友中不乏公共卫生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公共卫生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以及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继承者。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于1927年创办医学院时,就非常重视公共卫生的教学,次年7月在医学院内组建了公共卫生科,并亲任科主任兼公共卫生教授,逐步开展疾病预防、环境卫生和妇幼保健等工作。1928年,由胡宣明负责建立了“吴淞(今宝山区)卫生公所”作为公共卫生教学实验区,1929年9月与上海市卫生局合作,改建为“吴淞卫生模范区”,同时建立了“高桥(今浦东新区)卫生事务所”。 此后,历经抗战直至解放,机构名称数易,由公共卫生科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系等。先后担任院系主任、院长的有苏德隆、李穆生、顾学箕、俞顺章、詹绍康、姜庆五等。 公共卫生学院在我国的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的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 1956年起,苏德隆任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兼预防组主任,4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在苏德隆的带领下,通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钉螺的分布规律,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区域性防治血吸虫病的科学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在血吸虫病重灾区上海青浦县建立了“血吸虫病试验田”进行血吸虫病的防治并加以推广,1966年青浦县消灭血吸虫病,随后在安徽、江西、湖南血吸虫病防治和控制流行的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985年上海市宣布要消灭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教研室筛选和推广多种灭螺药物、研制成“防蚴笔”等,在国内和非洲索马里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疫区居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湖水钉螺的感染率迅速下降,对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袁鸿昌对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规律和对策的研究,先后作为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学院对霍乱弧菌越冬机理与2号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51年起,许世瑾等开展了对上海市的人口资料进行死亡率、出生率、期望寿命和年龄分布的统计分析工作,至60年代,对上海市人口进行了预测,为政府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技术资料。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防治职业病过程中,顾学箕等经常组织师生下厂矿和农村,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结合实验室研究,在防治和控制苯中毒、铅中毒、农药中毒,改善生产环境包括高温条件下工人的作业等方面均取得成效。通过广泛的调查,发现了我国矿山企业工人中的矽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标准。王掺兰等负责的“工业铅中毒研究”,在山东淄博蓄电池厂工业铅中毒的研究中,通过现场调查、诊断、防治、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等方法揭晓了铅中毒的机理,为我国防治工业铅中毒做出了贡献,获198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 同时期,徐达道等通过对河南、安徽等省的调查,发现了赤霉病麦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分布区域、预防措施、处理方法等。至80年代初,严文钰等开展了辐照食品的研究,先后对大米、洋葱、土豆、苹果、牛肉干、香肠等辐照后的食品进行了动物试验和120余人的人群试验,为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进行食品保藏提供了技术数据和科技标准。 同时期,杨铭鼎等开展了上海市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的卫生研究,对上海市空气污染、饮水中致突变物质的研究,调查了环境污染的源头、途径等,提出了大气污染的解决方案,上海市区居民饮用水临江取水口的合理位置,大气质量评估的方法等,为市政府实现城市煤气化以及黄浦江上游引水取水口选择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1年,根据中美两国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合作议定书“中美卫生服务研究合作项目”中的条款,学院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科技合作,对中国上海县和美国华盛顿县的卫生服务做了对比研究。1981年7月在上海召开工作研讨会.,美国助理卫生部长布来恩特(J.Bryant)博士等6位专家到会,根据对第一手资料的科学分析,美方对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三级医疗保健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上海县的卫生服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上海县的人口预期寿命从1950年的44.7岁提高到1980年的72.4岁,30年人均寿命提高了27.7岁,而美国1900年的49.2岁提高到1980年的73.2岁经过了80年才提高24岁。上海县1980年人口出生率为14.8‰。,而美国是16.3‰。上海县1980年的人口死亡率为6.2‰,而美国为9.5‰。198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联合委员会会议上,美方对这项合作深表满意,认为中国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调查结果的20多篇论文在1982年及1983年先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增刊)及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专辑发表。学院与上海县联合拍摄的《上海县初级卫生保健系列电视教学片,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并向其他国家推荐。通过合作研究,有关人员业务上得到了培训和提高,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海县由此提前达到WH()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卫生目标。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甲肝)爆发流行,患病30万人。徐志一等深入防治第一线,在以往病毒性肝炎研究的基础上,对这次甲肝爆发流行规律、临床特征、病毒检测技术以及甲肝流行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调查了近3万例毛蚶食用者,获得了毛蚶传播这次甲肝爆发的血清流行病学证据,应用核酸分子杂交、细胞培养、绒猴感染实验等研究,获得毛蚶传播这次甲肝爆发的病原学证据。李子华等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一株从毛蚶分离到的甲肝病毒核酸序列,为我国首次提出了甲肝病毒基因分析图谱。这些研究成果,为上海市政府禁止毛蚶上市和食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时控制了甲肝爆发的流行,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项。 我国肝癌高发地区的预防研究上,苏德隆、俞顺章、顾杏元等深入高发区域,用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对肝癌高发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饮水污染、黄曲霉毒素污染、病毒性肝炎是肝癌高发的主要因素的理论,采用“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进行预防。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肝癌高发因素的理论和预防措施被过过同行认可和接受。 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李婉先、顾杏元、龚幼龙、胡善联、郝模等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软课题包括“卫生政策”、“卫生资源使用及效益”、“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事业改革途径与效果”、“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评价课题”和“1995—2010年上海市卫生人力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 20世纪80年代起,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霍普金斯大学、瑞典乌米尔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学术交流联系。 近年间,公共卫生学院围绕保障人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的目标和需求,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形成了“重大疾病的流行规律与控制”、“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学”、“人口健康与健康行为学”、“社区医学与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与管理”5个主要研究方向。 “重大疾病的流行规律与控制”研究方向在重大疾病和突发疾病的控制技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学研究、生物标记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肝癌等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如徐志一教授主持的“规范化甲肝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及免疫策略研究”成果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学”研究方向,近年在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危险度评定、水藻类毒素的毒性与污染控制、苯与白血病的关系、环境镉污染与健康关系、遗传背景与重要工业毒物对健康影响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获得多渠道经费(如国家“863”、“973”、国际合作等)的支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俞顺章教授主持的“主要淡水藻类(蓝藻)毒素危害健康机理及预防对策研究”获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口健康与健康行为学”研究方向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循证卫生保健导论、艾滋病健康社会科学和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研究生课程,受到好评;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研究成果已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物;循证妇幼保健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认可并多次引用。 “社区卫生与卫生服务”研究方向在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由CMB资助项目“慢性病自我管理”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为良好疾病管理案例“example of best practices”向全球推广,主持研究的上海市医学重大课题“脑卒中社区防治优化方案”成果为上海市脑卒中社区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卫生服务研究方面,主持研究的农村医疗保障等成果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进入2l世纪,本学科的发展迈人新的阶段。其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两个学科进入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重点学科建设,在“十五”、“211工程”建设中,筹建了“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被批准为教育部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2004年卫生部批准成立“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复旦大学名列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榜首,公共管理(含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列全国一级学科排名第二。公共卫生学院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获得进一步发展。 其一,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在农药的毒性、重金属对健康的影响、血吸虫病的控制、肝炎流行病学、肝癌的病因研究、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研究、SARS与流感控制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家和地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如2002年2月本学科的李子华、居丽雯两位专家应卫生部邀请,参加在广东的“非典”调查。俞顺章、姜庆五作为上海市“非典”控制专家组的成员,为上海市的SARS控制做出了一定贡献,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表彰。 其二,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国际间合作发展迅速。自2001年以后获得的科研经费共计4486.9万元,承担“973”课题l项,主持“863”子课题l项;共同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项;主持上海市重大课题l项;国际合作课题29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7篇,SCI收录论文49篇,EI收录论文15篇,出版专著34本。综合预防医学各学科有优势的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已经在2004年6月通过立项检查。 其三,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已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教学与研究群体。学院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精英郝模教授,上海市曙光计划学者周志俊教授。上海市启明星屈卫东教授,复旦大学世纪之星屈卫东、何纳、张文彤、施玮、陈文、罗力、傅东波、穆丽娜。副教授以上的学者,全部都有在国外学习一年以上的经历。目前,学科正在形成以40岁左右的骨干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科研队伍。每一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验室支持,其研究主要分布在重要传染病与重大的慢性病控制、重要环境污染物的危害健康机制、食品安全、社区人群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等方面。 其四.始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高层次人才。2001年后毕业的本科生501名.毕业生就业率99.6%,授予硕士学位206名.授予博士学位95名。每年招收本科生10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50名左右、公共卫生硕士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0名左右。 1999—2004年年全国共评出4篇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2篇出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键获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蔡琳获2001年全国优秀博上学位沦文奖,导师分别为叶舜华、洪传洁、俞顺章)。学院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学院设6个硕士点,分别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4个博士点,分别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另设预防医学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上海)职业卫生合作中心、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机构;共有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学、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化学、健康教育学、妇幼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监督与卫生法学15个教研室。2004年,在院本科生543名,博士研究生95名,硕士研究生273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116名。学院有教授20人(校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22人。有7名教师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和华藏奖等校级以上各项教育荣誉奖,6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工作者称号。 学院为本科生共开设了39门专业必修课程、19门专业选修课程和38门公共选修课程。已主编《流行病学》、《医学营养》、《卫生经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教材,共有11门课程采用学院主编的教材,其中3门课程的教材为国家重点教材,5门为部属重点教材,2门为面向21世纪教材, 从顾学箕教授始主编各版《预防医学》,傅华教授授主编的《预防医学》 获得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三等奖、龚幼龙教授主编的《社会医学》和程晓明主编的《卫生经济》被评为优秀教材。赵根明教授主讲的流行病学课程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傅华教授主讲的临床预防医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钱序教授主讲的生殖健康与进展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与上海市及多家区级疾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