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复旦大学访学学者属于哪个部门,以及复旦大学访学学者属于哪个部门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有谁知道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住宿等情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复旦大学访学学者属于哪个部门,以及复旦大学访学学者属于哪个部门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有谁知道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住宿等情况啊? 2、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3、复旦大学 陈果 详细资料 4、复旦陈果老师是教什么专业的 5、民办高校教师可以申请 国外访问学者吗? 6、谁知道复旦大学的简介? 有谁知道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住宿等情况啊?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住宿情况。
西部,六人间,用电有限制,无网络,每个人一个风扇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用六台电脑就不行了,洗衣机公用,一个楼两台,公厕,一层两个,每个楼有一个冲凉的地方。
东区,四人间,公厕,有网络,用电按度缴费,无功率限制,淋浴,洗衣机都有。
南区,一期是四人间,三室一厅一卫,可冲凉,有阳台,其他是三人间,其他条件和东区差不多。
北区,硕士双人间,博士单人间,三室一厅一卫,冷水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名仰海内外的新闻教育机构。7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00多名专科生和进修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担任了党政部门和重要的新闻、教育、科研机构的领导职务,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图书报刊资料收藏丰富,教学科研优施先进。资料室藏书 20000余册(其中外文图书2200多册),报刊合订本26500多册,
新闻学院 面向世界,争创一流是新闻系的光荣传统。早在建系之初,第一任系主任谢六逸教授即提出了“期与国外大学新闻学科媲美”的办学目标。 1935年,新闻系举办“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33个国家的2000多种报纸,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 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于1941年出任新闻系主任, 确立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指导思想,并把“好学力行”作为系铭。1945年,由他发起筹建的“新闻馆”举行开馆典礼,同时举办第二 次“世界报纸展览会”。“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著名对联,使集教学、科研、实验于一体的“新闻馆”名闻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王中教授任系主任,并进行教学改革,将“有巩固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作为培养目标。1956年, 新闻系创办了《新闻学译丛》杂志,介绍国外新闻学研究的成果与动向;王中教授提出《新闻学原理大纲》,就新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活跃的新闻学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系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和1984年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完备的教学体系。本科生学制为4年,硕士生和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 在新闻系不断壮大的基础上,1988年6月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这是新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的第一所新闻学院。 学院现辖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设有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与出版学(筹)等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500多名,其中硕士生80多名,博士生50多名,外国留学生20多名。 校外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生教学点6个,学生300多名。1996年,我 院新闻与传播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9年起,设立国内新闻院系中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聘有教职工45人,其中正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4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新闻界和实业界还聘请了一批学识精湛、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并聘请外藉专家担任顾问教授。本校中文、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专家教授也常为该院学生授课。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承担国家教委(教育部)、上海市各类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0多项,多人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主要编撰和审定工作。出版教材、专著60多部,其中《新闻学基础教材丛书》、《广播电视业务系列丛书》和《宣传学丛书》,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中国编辑史》、《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等专著都获得了国家或部委级奖励。1981年创办至今的《新闻大学》季刊,是国内知名的新闻学术刊物,在全国历届新闻学核心期刊评选中名列前茅。 1949年以前的报刊1800多种,其中不少是罕见的珍贵报刊。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电子采编实验室等拥有数百万元的先进设备,其中1999年 5月建成的电子采编实验室为国内首创,适应了当今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需要。 学院继承面向世界、开放为学的优良传统,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10多年来,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 瑞典、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近20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接待了数十个外国新闻访问团, 接受了数十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学院还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经常派遣教师出国和赴台、港、澳地区讲学访问、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和香港地区的有关新闻机构实习,以利于开阔视野、增进了解。 学院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1995年4月,在上海及海内外新同界、实业界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董事会,并创设了“中国复旦新闻教育发展基金”。海内外各界还先后在学院设立了多种奖教奖(助)学金,为学院发展新闻教育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的世纪,任重道远。学院将发扬光荣传统,继续开拓奋进,加大领先优势,培养更多更好的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建成世界一流的新闻院系而努力奋斗!
复旦大学 陈果 详细资料陈果:。 女,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复旦大学陈果介绍
----转自复旦大学 陈果博客
在我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的时候,家里的长者就希望我进入大学之后能够修读艺术、哲学或宗教,因为这些学问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是蕴含了生命。长辈们期待着我成长为一个懂得幸福,也会创造幸福的人,而幸福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生活”。外婆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会人成长成熟。”外公说:“漂亮的女人到处都是,美丽的女人却寥寥无几,希望你能成长为拥有大智慧的美丽女人。”母亲说:“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做事前想好因果,并愿意承担就可以了。”一位人生的挚友说:“豪华的大餐和街边的大饼油条都有此中的乐趣。”敬爱的复旦的我的导师说:“要爱人如己,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啊!”……
就在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我成长着;童年时捧着一盒奶油蛋糕就像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一生的幸福,现在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成了“作一生的好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高贵的尊严的好人”;原本认为“快乐”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可是现在却渐渐明白了:“乐”必然是“快”的,“心”却不一定是“开”的,所以“开心”成了我新的追求:过去以为对人的关怀是偶尔的问候,后来终于发现“关怀”源于恰当时刻的默默陪伴,或者是他人疲惫时的一杯清茶。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偶获”,却成了我生命的定格。
最后证明长辈的期望都被实现了,我从小接受了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也从家人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进入大学读我本科的时候一直进行着文学、哲学和历史的研习,尤其喜欢美学和艺术哲学,当时就冥冥中感觉到自己会很热衷于一些有关玄想和冥思的东西,于是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前,我选择了西方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专门研读揭示一些玄奥真理的东西,自己也慢慢地学会放慢脚步看看周遭的风景。终于进入了博士的学习生涯,我选择了宗教哲学,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数十年的探究,我最终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最后还是回归于宗教的维度,回归于一种超越性。因为个人对于玄奥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于内在精神的好奇,所以博士的学习方向集中于基督教的经验结构。在复旦呆了很多很多年,去了香港进行基督教的研修,也去了北京探讨宗教之间的对话,下一站就是温哥华。
来到了温哥华,经历了那长长的夜,十多个小时的横跨太平洋的飞翔,我告别了我发自内心热爱和自豪的家园——上海,来体验“游子”的感受。一个月过去了,最初的新奇感、兴奋感淡却了,但更多的理性上的认识慢慢的浮现出来了。首先,我坦然的发现:我欣赏西方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和留心,对细微的生活细节的醉心享受和浪漫呈现,对他人的根本上的尊重。在面对美好自然时,我常常更感慨于片刻安宁的“发呆”,因为“发呆”就是无所思无所想无所惧无所忧,这是多么珍贵的瞬间,也算是传说中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粗浅体验吧。其次,我深深地清楚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西方人”。我的骨髓里甚至头发根里都埋下了中国的“种子”。虽然精致的西点,漂亮的洋装,友善的笑容,希腊式的或者欧洲风格的建筑令我赞叹,但是我还是喜欢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或者上海方言,还是喜欢泡饭榨菜臭豆腐干,还是怀念那种“天人合一”“低调而内敛”的风骨。最后,我也明白:要做好一个中国人,要做好一门学问,要自由而坦荡荡地享受生活,就要打开视野,更要打开心扉,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和实事求是的真精神。中国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可以发扬的好东西也很多。
我的内心满满地装着感恩。我喜欢温哥华的大自然的美丽,喜欢这里的人们可爱而纯真的笑容,喜欢Regent College 的Atrium里洒满阳光的温暖,喜欢许志伟老师的智者之风和大家气质,喜欢帮助我们顺利学习生活的老师们的认真和细心,喜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说得自己都好感动啊!
说一句“谢谢”,对温哥华的一切,因为在这里即将展开的半年生活将目睹我一段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也对我在这里结识的好朋友,我的知己,很幸运地获得了这样一份友谊,弥足珍贵。
要学习的东西好多好多,永远也学不彻底的,需要用一辈子倾心学习的就是——爱。
1. 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 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 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 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 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 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 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 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 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 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 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 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 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 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 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 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 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19. 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的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20. 人对最亲近的人最残忍,因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点点滴滴的优点。(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药煎好放到你的床边。当有一天他们对你说:到桌边来吃药!你是不是会觉得他们变“坏”了呢?)
21. 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有时候物理距离的增大,人的距离却变得如此之近)。
22. 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我们很多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为孤独者即有趣者。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
23. 我不装QQ和MSN,因为我需要我自己的时间,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无意地陷入某些对话中去。
24. 人是有“贱”性的。
复旦陈果老师是教什么专业的陈果老师是社会科学基础部的, 执教的影响最广的课程是 思想道德修养(通常简称思修), 属于政治教育公共课中的必修科目(公共课指所有专业学生都要修习的课程).
民办高校教师可以申请 国外访问学者吗?高校教师作为申请访问学者的重要群体之一,近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走出国门,去国外尤其是美国这样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学习访问。那么,高校教师如何申请美国访问学者。
高校教师申请美国访问学者全过程纪实的文章,供有志于申请美国访问学者的高校教师作参考:
2010年11月17日 查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信息平台,我被录取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
2010年12月6日 学校人事处网页发布公告
2010年12月6日 到学校人事处领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给的录取文件、资格证书、资助证明(两份)、协议书、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填表,交给人事处贾老师
2011年1月9日 联系导师:Email给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副教授WEN-JUI HAN申请访问学者,附CV 查国外大学网站相关学院的faculty
1月10日 收到回复邮件,同意访问
1月26日 收到导师提交给他们学院的application letter,CV,support letter电子版
3月26日 导师要去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询问我是继续申请哥大,还是随她去纽约大学
3月27日 表示随她去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
6月6日 收到NYU,silver school of social work院长发来的同意我去做访问学者的邮件
10月22日 发给秘书NYU要求的scholar信息和project description
10月24日 给院长秘书发我的CV
10月25日 到徐州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厅(矿山路车管所)办护照,复印、照相,办理护照 ,照片在大厅照。
11月21日 电话预约了美国领事馆(上海)12月30日上午11点的面签(预约签证号:011112109957-0)
11月24日 从美国发出DS-2019表快递
11月30日 矿大人事处处长在《同意派出函》上签字
(人事处负责人没搞清楚我的要求,这次办的实为《单位回聘证明》,是给留学单位看的,对我来说其实已不需要)
12月1日 收到DS-2019表原件(UPS快递)
12月8日 之前办的《同意派出函》实为《单位回聘证明》,不是留学中心要求的,重新在留学中心找到正式格式,打印并找人事处贾老师盖章
12月10日 收到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做访问学者的一位中国人发来的邮件,详细介绍了纽约租房情况。
检查修改后的DS-160表,打印DS-160表确认页和申请表
12月26日 联系好在纽约的住处。此为复旦大学在NYU的访问学者看到我在纽约华人资讯网发布的求租信息后推荐给我的。
12月30日 到上海市南京西路美国领事馆(上海)面签 (通过)
谁知道复旦大学的简介?复旦大学是中央部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六五”、“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的名牌大学,也是被纳入国家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常青藤联盟”(C9联盟)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百年复旦厚积薄发,已发展为一所国内顶尖、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前程。
复旦历程 复旦是上海的复旦:上海这个中国近代最大的通商口岸和经济文化 著名历史建筑-复旦相辉堂
中心,浸润了复旦, 造就了复旦。 复旦是中国的复旦:复旦作为由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的标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复旦是世界的复旦:开放融合、汇通中外是复旦大学建校以来就一直拥有的特色。[49] 该校历史上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中国学术和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场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50] 国际交流 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百年复旦,震欧铄美声名满
法国总统德斯坦、荷兰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总理拉宾、挪威首相布伦特兰、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比利时首相迈斯塔特、印度副总理纳拉亚南、阿塞拜疆国民议会主席阿列斯克罗夫、韩国总统金大钟以及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 盖茨等相继访问了该校。 该校积极参与各类重要国际大学组织,继1998年成功举办东亚研究型大学年会之后,2000年成功举办21世纪大学校长协会第4次年会,2001年又成功举办了“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第5次年会。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该校主办了相当多的学术会议, 2002年学校主办了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会议、国际合成金属会议和第七届世界对外汉语教学会议等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60场次。 该校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交流关系,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香港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巴黎高科、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该校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该校每年都得到国内、外校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51] 校办企业 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出“复旦”校办产业群,开辟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产业化之路,拥有:复旦复华、复旦微电子、复旦光华、复旦张江生物医药、复旦天臣、复旦申花、复旦水务、中山医疗、中美集爱等大批龙头企业。复旦现有上市公司3家,其中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2家。如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个复旦大学品牌的高科技企业,在“亚洲金融”杂志评出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最佳企业排行榜上,该公司列为第10位,它的“神威1号”嵌入式32位微处理器的项目获得国家国防科技一等奖。[52] 就业发展 该校大学2007级2971位本科毕业更多地选择继续深造与追求国际化发展道路。
百年复旦-校友题字(7张)(2007级)全校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达59%(2006年58%),其中出国留学比例也继续攀升(达到26%,上升2%),留学的高校几乎覆盖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全球前50位名校。就业方面,该校本科毕业生炙手可热,人均获得用人单位需求意向为8.9个,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所谓的热门行业、世界500强企业、国家机关、战略高新科技产业,即金融/IT/生物医药/经贸/银行/证券/期货/投资/保险和会计/法律/咨询/新材料/航空航天等行业,达到50%。其中非经管类专业中有42%的毕业生去向为所谓的热门行业。统计表明,该校学子在就业过程中不存在专业属性之间的显著差异,专业“热门”与否并不重要,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复苏期,该校学子无论什么专业都能自主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该校本科阶段实施的通识教育越来越显现出博雅素质和精英专业特征,以及在就业竞争中的名校优势。[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