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武汉大学陈慧东怎么样,以及武汉大学陈慧东怎么样知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哪些教研成果?
2、那个2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武汉大学陈慧东怎么样,以及武汉大学陈慧东怎么样知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哪些教研成果? 2、那个23岁和导师结婚,博士毕业当上教授的王延轶,现状如何? 3、为什么武汉大学的两院院士只有12人? 4、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5、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哪些教研成果?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团队,为学院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学院在图书馆学理论、现代目录学、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情报学理论、信息检索、知识组织、信息经济学、文献计量学、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出版发行、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等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其中多个领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近10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国家自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科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7项;教育部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横向及其它项目200余项。
近5年项目总经费超过7000万元。近10年来,学院出版专著70余部、教材125部、译著13部;发表论文3755篇,其中权威期刊以及国外学术期刊论文450余篇。学院师生论文被SCI、SSCI和AHCI索引收录221篇,占全校20%以上,在Springer等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著作3部。2006-2016年,学院进入ESI社会科学总论论文124篇,被引非零论文83篇,被引论文数345篇,被引贡献率21.849%,居全校第一。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其中,一等奖3项、特别荣誉奖1项。
从文华图专开始,创办人之一的沈祖荣先生就把“研究图书馆学,服务社会”定为宗旨。“智慧与服务”被确定为文华图专的校训。文华图专师生继承了文华公书林“巡回文库”的传统,以“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学生服务团”的形式服务民众;所办理的公益讲座“群育讨论会”深受听众好评。秉承文华图专“智慧与服务”的优良传统,学院通过创新学术研究,聚集国内外资源,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通过编印成果简报、工作简报、研究咨询报告等上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档案局等国家部委,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广科研成果,为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国家保密局、航天科工集团、时代出版传媒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各级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学院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软件推广培训中心、国际拔尖信息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国际图联会员单位、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成员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基地、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武汉基地、湖北保密教育培训基地、湖北省保密教育实训平台等社会服务平台。受中央有关部委、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举办各类高层次培训班百余期,培训各类人才4000余人。
学院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社会在职人员提供学历教育,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形式,培养人才2万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自1993年来学院为来自西部高校的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人员免除学费,始终以最优厚的条件给予方便;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主办面向中国西部高级图书馆员培训班和国际会议。
那个23岁和导师结婚,博士毕业当上教授的王延轶,现状如何?
今年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在应对新冠疫情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好在现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当初武汉的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成为很多别有用心国家攻击的对象。今天我们想说的人就和这个病毒所有关系,她就是王延轶,工作在病毒所。
王延轶她的成绩一直都是别人的榜样,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数理化很感兴趣,并且在这些学科一直都是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她在高考时候毫无悬念的考上了北京大学。她给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当时很热门的生物学专业,因为自己喜欢理科,所以喜欢这种今后要走科研的学科。王延轶一直都是有主见的女生,她在大学时候遇见导师舒红兵,就被他的学识和人品吸引,两个人虽然年龄相差14岁,但是王延轶还是下定决心要和这个优秀的人在一起。
王延轶在大学毕业时就毫不犹豫的嫁给了舒红兵,这段师生恋得到了很多熟悉的人祝福。他们平时在学术上可以一起研究,生活上互相照顾,这样的神仙生活让很多人都十分的向往。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遇到一个心灵匹配度如此高的人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在舒红兵的引导下,王延轶去读了他曾经读过的学校,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习。能在30岁之前就博士毕业成为教授是很多人都达不到的水平,她一直都是严格的要求自己。平时也一定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优秀的人总是互相吸引的,在王延轶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她的丈夫也成为了中科院院士。他们两个人的理想就是为了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两个人平时经常都是忙各自的工作。王延轶完全打破了这个年纪女生对爱情的观念,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一个人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站到他的身边。她突出的工作成绩被病毒所领导发现,她被调到这里工作之后更是成为这里的精英,她凭借自己的成绩最后成为了所长。
现在的王延轶每天都在认真的研究,她想要在病毒研究上有所突破,她年轻的时光大部分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她把普通人逛街、追剧的时间都花在做研究上。她和丈夫最浪漫的话题应该就是每天有了什么新的发现。他们都是我们最应该尊敬的人。今年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了钟南山等老一代的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相信王延轶和他们一样,都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多和这样的人学习,在能努力的日子里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争取也可以在某个领域做个杰出的人。大家认为呢?
为什么武汉大学的两院院士只有12人?武汉大学的两院院士迄今已经有20人。
两院院士是全国评选,目前全国的两院院士只有1000多人。武汉大学占了50分之1,和全国所有院校相比应该是不错的了。
两院院士简介:
“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
2015年1月1日,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年轻化、取消部门遴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是此次增选的变化亮点。
武汉大学两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 杨弘远 卓仁禧 李德仁 邓子新 张俐娜 龚健雅 舒红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鉴衡 张蔚榛 李德仁 宁津生 刘经南 张祖勋 茆 智 朱英国 李建成 李晓红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学院设有3个系(测绘工程系、导航工程系、地球物理系)、5个研究所(测量工程研究所、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航空航天测绘研究所、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空间定位与导航研究所),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全球卫星导航服务系统(IGS)连续运行跟踪站、武汉大学海洋研究院、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近些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工程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10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夏坚白、陈永龄、叶雪安等老一辈测绘专家、学者的艰苦创业和精心耕耘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以及行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以测绘学科为核心的全国测绘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先后为我国测绘教学、科研和生产行业培养了2万多名测绘高级人才。
新世纪新阶段,学院以测绘学科基础理论与测绘新思维、卫星重力场探测及其应用、现代时空基准与全球垂直基准统一、导航与位置服务、工程测量与工程安全监测、地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空间碎片探测与 预警、组网遥感对地观测与遥感动态监测、海洋测绘与海洋动力环境、移动测量与智能测量机器人、时空地理信息工程与智慧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工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学科发展重点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测绘科技与教学成果,为我国测绘教育事业和测绘科技的发展、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测绘学院。
秉承“敬业、乐群、求是、创新”的院训精神,学院正朝着“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的建院目标昂首奋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科专业、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现有在职教师76人,其中,教授43、副教授30人,讲师6人。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全部有博士学位,90%以上的教师有海外访学经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各类高层次人才25人次,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2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12人,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17人,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人,教育部学风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性学术组织主要负责人3人,国外期刊同行评审专家13人,国际期刊编委6人。四个青年教师团队入选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适应新技术环境的信息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学院先后有《目录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电子文件管理》《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计量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检索》七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两门课程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爱课程网”上线。“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多个教改项目荣获国家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学院建设有一流的实验教学与图书资料保障条件。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图书分馆收藏有国内最丰富的图书情报档案文献资源。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先进班集体”“武汉大学学生工作特色基地”“武汉大学学生工作先进集体”“武汉大学五四红旗团委”等奖励。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大学生“未来编辑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首届出版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全国高校搜索营销大赛等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在国际、国家、省、市和校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一系列荣誉。学院毕业生深受社会广泛欢迎,广大毕业生在各自领域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不少优秀毕业生成长为本领域学界和业界的精英。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向好,稳居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前列。